《荷塘月色》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日期:11-07 20:51:29| 语文学案|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荷塘月色》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教法
对于如此美的散文,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和配乐朗诵营造情境氛围。
学法
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一读,读课文。二品,品文句。三议,互相讨论。四读,读课文。
课时:2

预习作业
1、谈谈你读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
2、找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3、探讨作者为何总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总体熟悉课文,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板书文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问题:听完朗读,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
师生互动活动一:学生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教师归纳小结,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主要美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
景美、语言美,第2节课深入探讨。
2、感情真挚:本文既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师生互动活动一: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求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心境回到现实。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 
师生互动活动二:作者为何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提示: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性格特点分析。
明确: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圆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朱先生自然倍感苦闷彷徨。他是民主战士,爱国分子,但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中国现代作家中,郭沫若早就揭露当时的社会是血腥污秽的屠场,闻一多诅咒旧中国是一池死水,鲁迅则要掀翻延续数千年的吃人筵席。朱自清要比他们温和,他的确感到现实对正直善良的人们沉重的碾压,但还没有上升为抗争。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性格的支配下写成的。文章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教师分析以下三句话,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1、“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2、“这是独处的妙处”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便觉”强调只是主观感受。这“自由的人”的片刻感觉与“平常的自己”有着差距和矛盾。
对晚上“独处”的陶醉,正是对白天尘嚣的不满,暗示“不宁静”的社会原因。
“且”是“姑且”,正表明作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借片刻的逍遥自在来排遣心中的“不宁静”。
总结本课时
指出作品的感情基调:A、淡淡的喜悦;B、淡淡的哀愁;C、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D、浓浓的哀愁
答案是C。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文章4—6段
3、完成练习二至五。
       板书:                          去途
                家   颇不宁静                得到宁静  赏荷塘月色
                                回到现实
归途
预习作业
1、你觉得本文写景有何特色?你最喜欢写景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1] [2]  下一页


觉得《荷塘月色》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学案   荷塘月色 ,语文大全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