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分析综合”指导

文言文“分析综合”指导
日期:11-07 20:41:08| 初中文言文|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文言文“分析综合”指导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方面的资料,


重庆合川市云门中学   罗 胤(邮编:401538)

一、考点分析
2004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中,古诗文“考点”——“分析综合”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二、例题分析
例一
我们来分析一下《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中的相关文言文试题(第13至15题),从中总结出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答题经验。(各题阅读材料见《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这里略。)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当然,这只是一种考查形式,实质上同时还要考查考生对句子的理解。做此类题,首先要分析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才符合题目要求。题目表明,本题限于“裴矩”,且仅限于他的“佞于隋”和“忠于唐”两个方面,除此之外的都是无效信息。而且,要求每组选项“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观察每组选项,一一对应了这两个方面。其次,逐句分析每一个句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针对本题中裴矩的“佞于隋”和“忠于唐”,四个选项中,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最后,对照选项的编组情况判断选择,得出本题的答案是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闻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常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唐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分析:本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注意题目中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一句话,表明本题仅仅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做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仔细分析原文中的语句,看看它们与选项中的说法是否一致。本题中, C项中分号前一句话:“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涉及到的原文是“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从这句话分析,项裴矩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而非主张立即平定,因为原文说“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其他选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所以,本题的答案是C。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影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分析:此题是今年高考的新题型,着重考查考生对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与判断。做此类题,首先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题目中已限定了范围:“文末司马光一段话”,是针对《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在阅读材料中的观点、态度的认识,而且指出了原文语句的位置在“文末”。阅读材料中,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考生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所以,本题答案是B。

[1] [2] [3]  下一页


觉得文言文“分析综合”指导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初中文言文   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