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堂应当激发学生需要(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语文新课堂应当激发学生需要(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日期:11-07 20:47:40| 语文教学论文|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语文新课堂应当激发学生需要(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方面的资料,


吴东芳

摘要:语文课程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学习就是期待的获得,学习者有一种期待的内在状态,推动学习者对达到目的环境条件产生认知。
关键词:课堂教学、需要、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随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广大教师的头脑中逐渐确立和巩固,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体现创新思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语文课堂更是异彩纷呈。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努力追求既有创新思想又实实在在的教学境界,适应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喜悦与乐趣!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学习需要是追求学习成就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在问题情境中学生的一种活动的激起状态,学习需要可以激起学习活动,激发学习驱动。现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教育人本论,学生主体化,心理内化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过程安排一定要适应学生的需要,需要常常以一种“缺乏感”被个体所体验着,并以愿望、意向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一、 激发学生的需要,让课堂成为师生互教互学的生命成长过程
课本中的知识,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比较可靠的假设,只是对现象的一种可能更正确的解释。这些知识在进入个体的经验系统被接受之前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只有通过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相互作用后,才能建构起它的意义。所以,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不是像镜子那样去“反映”呈现,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设做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学生的那些经验,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是学生看待世界的眼光。这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允许它合法地进入课程,特别是进入教学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才变得富有意义。同样的道理,教师也应该作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应打碎长期禁锢着自己头脑的枷锁,将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的平等角色之中,鼓励学生大胆讨论,畅所欲言。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各自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彼此倾听与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加深对文本信息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和学生都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感受自己存在的意义。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在课堂上,事先设计好的教案仅仅是教学的参考,它随时随地会根据学生的感悟与需求发生变化。
二、激发学生的需要,重视组织研究性学习
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事物的意义,不同的人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存在统一标准的客观差异本身就构成了丰富的资源。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检验与自己相左的观念,学到新东西,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所以,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思考课程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能做点什么。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可以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的课程,是一门兴趣驱动的、关注个人生活的课程。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与我们近在咫尺,并不如我们所想象得那么遥远和可怕 。
  一项调查表明:许多老板的学历低于他们的打工者;有时学位越高,反而收入越低;书读得越多,越是当不了老板。虽然我们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残酷的教育现实却常常把我们美好的教育理想击得粉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大多传递“what-knowledge”(是什么),欠关注“how-knowledge”(怎么样)、“why-knowledge”(为什么)、“who-knowledge(谁知道)”,而恰恰是后面三类知识与能力关系更密切。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课程给学生提供的机会很少,而机会与能力是成正比的。同时,我们的课程过于关注“知识世界”、“历史世界”,而较少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个人世界”,以致于学生体会不到学习对于他们的现实意义,以致于随着学校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对学习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性学习或许是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策略。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它可以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是对传统课程的有力矫正和良好补充。
三、 激发学生的需要,呼唤形成个性发展的自主学习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减少教师课堂活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自主发展服务。学生在课堂中不应是学习老师提前准备好的知识,而是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并能够达到更高的认识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在有人做过的跳蚤跳高的实验中得到这样的启发:“千万不要在孩子成长的大地里加上一个盖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在设置作文题目时,不予以限制,多出一个话题让学生从相应角度入手,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至于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当然这里极强调老师适应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敢说敢问敢议,主动参与,培养自信心,以及有意识创设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想方设法使他们体验成功。拉尔夫•泰勒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教材是学习的客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适于通行的桥梁。是的,任何一种学科课堂都必须强调教师要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传统教学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长期以来形成了“人们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的思维定势:大约1/3的学生能完全掌握教学内容,1/3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勉强及格,另外1/3的学生只能达到一般水平。于是,教师一直在不知不觉中筛选,剔除学生,几乎忘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教师的高期望使学生获得高自尊、高动机和高成就。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盯住所有学生身上的优点、特点和闪光点,永远朝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方面发展。这也正是现阶段提倡加强师德建设的要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旦打了折扣,课堂就很难形成积极的情感氛围。

[1] [2]  下一页


觉得语文新课堂应当激发学生需要(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 课堂 语文 ,语文大全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