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宜都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宜都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日期:02-11 12:26:29| 中考复习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宜都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中考复习资料方面的资料,



论坛精华帖:http://www.45sw.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5963

李研
 
    

宜都市中考阅卷组



           

                       一、试卷稳中有变

随着盛夏的轻快脚步,2003年中考语文试卷带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双重面孔,在多少人的翘首以待中,姗姗来到我们的面前。不论大家对其如何褒贬,我们都必须关注此卷中的隐含信息——教学新导向,学习新要求。从整体上看,这是一份使开卷考试理念更清楚、主张更明确、特色更鲜明的试卷,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性 。 今年的试卷结构、长度、题量、题型等外在形式基本上保持不变,这不仅对于稳定试卷权威,而且对于延续良性命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文学性 。 四篇阅读文段的选定,可谓用心良苦。无论文言文,还是现代文,皆为文理俱惬、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美文。学生在阅读和答题中,无疑会受到美的熏陶。   

3、人文性 。 语文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又把人文性定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命题者以热爱生活、崇尚文化为切入点,努力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照,极大地丰富了这份试卷的人文内涵。

4、本土性 。 这份试卷的阅读选文第一篇为《宜都记》(节选),内容再现独特的地域风情,作者系本地名人,一股浓浓的乡情和本土气息溢于卷面,学生答起题来,顿觉亲切,倍感自豪。

5、创新性 。 四段阅读的最后一小题,均突出了这一特点,且创意颇深:难度由易到难,题型由“死”到“活”,内容由简到繁。最后的写作题则构建了一个创新作文主题:以创新题例为“话源”,以思考提示为“话眼”,以“评语”、“适应”为“话柄”,以具体要求为“话框”写文章,充分体现了发展个性和创新意识的特点。

6、综合性。  今年试题十分注重语文知识组合能力迁移的综合性考查。例如:阅读(三)中的两个仿写题,既要考生掌握不同句式的特点,又要丰富古诗文的课外积累,还要理解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炼词组句的灵活运用能力。

尽管出题者别出心裁,匠心独运,但是“白璧”尚难掩其“微瑕”:

其一、考点雷同 。 如阅读(三)中的第4、5题,考生可用同一答案回答两个题目。

其二、游离选文 。 如阅读(二),除第1小题,需要读原文才能答题以外,其余4题均无须读原文即可答题。

其三、开卷“不宜” 。 如阅读(二)中的第4题,学生只要有一本词典就可完成,无须动脑,纯考“死”知识(如果说是要考工具书的使用,阅读一中的第3题倒更为合适)。又如阅读(四)中的第2题“请在第②段横线上准确填写《五柳先生传中》的相关语句”,这样的“默写”完全成了“誊录课文”。更为不宜的是“作文二”:“适应”的话题太宽,而命题限制又过窄,致使不少考生全文“借鉴”他人之作,让阅卷者真伪难分,颇为尴尬。既给评卷的准确带来一定的难度,又使考生的竞争有失公平。

当然,以上几点不过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纵观全卷,便可窥见出命题者的匠心,同时,也可预测今后的语文中考试题新趋势:体现综合,突出能力,弘扬人文,激励创新。

二、答卷变中求新

    紧张的语文中考阅卷刚刚降下帷幕,我们便从全市6333份答卷中随机抽出100份,进行了粗略的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项目 书写 阅读一 阅读二 阅读三 阅读四 阅读总 作文一 作文二 作文总 总分

卷面分 4 8 11 15 12 46 40 30 70 120

总得分 372 402 879 1281 865 3427 2942 2190 4632 8431

均  分 3.72 4.02 8.79 12.8 8.65 34.27 29.42 21.9 51.32 84.31

及格率 95 48 85 89 81 75.75 98 95 96.5 88.9

高分率 80 29 49 65 45 47 43 27 35 54

最高分 4 8 11 15 12 45 38 28 62 109

最低分 2 0 3 3 1 9 7 15 24 35

    从上表可见,本次中考,宜都市考生书写基本功扎实,作文水平有所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下面就具体答题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 阅读有得有失

教育部2000年的《指导意见》指出:“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本次中考的阅读考查依然遵循这一原则。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1、展示出了考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真正的阅读不是消极接受、被动认同,而是积极感受、主观发现,甚至再创造的。阅读(一)第4题,根据原文思路推断后文写作内容,就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发现、独立判断,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主动融入作品的内容,在阅读的同时参与创造的。大多数考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感受、探索,并且独立自主地补写后文,补写之句还颇为可观,如“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眼睛尽情享受,山色如娥眉,水波如薄烟,石头千奇百怪,真是美不胜收。”“也只有现在才能明白一叶轻舟载过万重山的畅快之感,才能懂得何为山的巍峨,何为山的奇峭!”“高山绝壁比耳闻更妙,峡中流水比传说更疾。”“如来矣,亲临其境,望其高山重叠,待其夜半观月,赏其绝壁千丈,彩色奇石,可谓欣欣然以浩气聚。”

又如阅读(二)第2题,描述自己听到昆虫歌唱的情景和感受。不少考生在阅读中融入主观体验,调动生活经历,产生相关联想,独立完成了个性化的表达。如“庞大的昆虫乐队在夏夜的星空下演奏,只为我一人,我真幸福啊,躺在外婆家的稻草床上……”“那个美丽的夏夜黄昏,我独身倚在河边的一片柳树下,享受清净。突然,从几片树叶间传来‘啾啾’的此起彼伏的蝉叫声,似音乐一般轻轻地淌进我的心房,使我顿觉心旷神怡。”

2、展示出了考生创造的过程和结果

考试不是选拔的代名词,它应该成为展示学生个性思维、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平台。阅读(三)第4题“在文章旁加批注,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请你也来做做这项工作,在原文中选择一处内容,加上批注。”考生通过仔细阅读原文,同时参考命题者在原文上的旁批,积极参与创造,闪现出不少亮点。如文中有“我也爱那烟冲九霄、水流千丈,把那江河拦腰截断,再顿时倾注下去的巨瀑,那是大地的震撼、川流的怒吼,使我置身其间,变得如此渺小。”一考生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来点评,很是恰切,可见其积累丰富,运用灵活。另一考生同样是对这句的点评,角度和感受却不同,“好一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景,威威乎!赫赫乎!让人为之称赞,让人为之折服!”其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学素养可见一斑。

[1] [2] [3] [4]  下一页


觉得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宜都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中考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 试卷分析 宜都市 ,中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