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 教学总结(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文言实词推断 教学总结(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日期:11-07 20:43:33| 初中文言文|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文言实词推断 教学总结(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方面的资料,


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迁移式的推断是文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结合本册的文言文来看看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基本方法。
(一)、利用语法辨析。
    根据词语在文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而语法依据就是:句子一般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而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形容词和介宾短语充当。如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五十者”充当主语,“帛”充当宾语,自然“衣”作动词,充当谓语,是“穿”的意思。在“然而不王者”中副词“不”后的“王”活用为动词,意为“称王”。
(二)、利用结构特点推断
    古人为文讲究对称,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词义相同或者相近(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知实词的含义。
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因为这是个对称性的句子,上下句可以参照解释,“据”与“拥”,词性相同、含义类似,“崤函”与“雍州”词性相同、含义关联,所以,“固”与“地”也应该词性相同、含义关联,所以,解释为“险固的地势”。“养生丧死”是“动宾+动宾”式的并列短语,自然,“生”“死”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而“丧”是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为……办理丧事”。
此外,本册的文言文中这样的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由对称性的句子,可以推知“出”和“下”的相反的含义关系。当然,在“圣益圣”与“愚益愚”也是结构相同词义相反的关系。
(三)、利用字形推断
汉字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通过分析字的偏旁部首,大致可以探知字的含义。
举例 此处字义 部首 基本义 引申义
假舆马者 车子 车 车子 各种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 石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 各种与石头相关的事物
假舟楫者 船桨 木 树木 树木或木器的名称
骐骥一跃 良马 马 一种家畜 各种毛色、体型、功用的马匹
金石可镂 用金刚钻雕刻 金 五行之一 尊贵、贵重、难得、持久、坚固、
颁白者 头发花白 页 人头,古“首”字 与头部顶端有关
合从缔交
缔结 丝 蚕丝 像丝的或纠缠在一起的东西或动作    细微,极小
(四)、联想已知推断
试题中常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其含义。
如对于2009北京卷“若真鄙儒也”的“鄙”理解,由初中课文“肉食者鄙”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及阅读该文的上下文,可以推知“品德低下”这个解释错误。
此外,我们由“弃甲曳兵而走”的“曳”是“拖着”之义,类比“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史•李时勉传》)中“曳”的含义;也可以由“翼蔽沛公”中的“翼”的“象翅膀一样”之义,类比“云翼太祖”(2010年课标卷)中“翼”是“遮蔽”的意思。

              初探文学文本类探究性试题 
近年高考设题出现了探究性试题,它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1、运用所学知识探究
     例:在《祝福》中,有没有叙述视角的变化? 
    【简析】  祥林嫂初到鲁家时,先是以第三人称视角的肖像描写,继而又从一个雇主的角度观察,两相照应。   
    【点拨】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用第三人称,近年来第一人称的叙述多了起来,较少见的是第二人称叙述。另一类是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2、依据文本内容探究
     例:08年广东卷第18题: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简析】  “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    
【点拨】  文本阅读要首抓文本内容,而文本内容的理解应本着整体阅读的原则。整体阅读主要体现在文本主旨、人物形象上。
     3、按规定的角度探究
阅读《谈作文》(朱光潜)后回答:请从如何成为一流作者、如何写出优秀作品两方面,概括小泉八云的例子所揭示的道理。
    【简析】  道理有二:要成为一流作者,必须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写作态度要认真,不能仰仗天资苟且从事;要写出优秀作品,必须咬文嚼字,反复修改。
    【点拨】  命题者规定的角度从文本中生发,类似于作文练习中的角度提炼,虽从思想内容、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均可入手,但依然离不开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和整体阅读这两点。
     4、探究题干中关键词、疑问点
    例: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简析】  桑地亚哥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更是作者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
   【点拨】  由点切入,放大内涵。首先是提炼出关键词、疑问点,其次是对其深刻理解,要求把握其所包含的所有信息点。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关键词、疑问点往往运用了写作方法或修辞方法。
    5、探究文本深层含义
    例:阅读《江湖苏轼》(余显斌《中国教育报》)后回答:历史上的苏轼是一个思想较为复杂的文人,作者为什么要赋予他“江湖”的身份呢?
   【简析】  作为文人的苏轼在坎坷的仕途中能够及时转换角色;苏轼的诗词歌赋使自然名胜增辉,尽显文人本色;“江湖”背景下的苏轼身处逆境,仍然保持节操,对现代人也有深刻的启示。

[1] [2]  下一页


觉得文言实词推断 教学总结(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初中文言文   教学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