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日期:11-07 20:51:29| 语文教学设计|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3、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4、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字词句 
2.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反驳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成绩好,分数高,就是优生。反之就是差生。我听见了有同学在下面议论,我说得不对吗?(让学生来反驳教师) 
你们想把我说服吗?那我们就来读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这篇文章的反驳技巧。你们才能有充分的理由来反驳我。 
二、初读课文 
I、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 
搽 玄虚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 诓骗 怀古伤今 前仆后继 抹杀 
(解说:初读课文,须扫清障碍。可让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2、用圈点法积累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然后在小组上交流。 
三、感知课文
分小组展开朗读。
(1) 整体感知本文的感情基调——(喜、怒、哀、嘲笑、讥讽等)结合资料库,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 
多媒体出示资料: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 划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语句。 
(3) 体会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轻重、快慢、高低等语速语调的变化。讨论朗读。 
A.……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从“自夸”一词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态度?所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讥讽。) 
B.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肯定、赞扬) 
E.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全文感情的重点句。结合资料库,和你对文章的初步理解,说说“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然后想想该怎样来读?)
多媒体出示资料:“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F.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G.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结合资料库,理解“状元宰相”及“地底下”的含义。然后体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多媒体出示资料:“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从以上句子中应读出对比——你认为应是什么与什么的对比? 
以上的句子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反驳主线。 
4.让学生汇报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结合(3)指导点拨。 
听录音(或教师示范读) 
5.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个观点的?(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4)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 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2)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4)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解说: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
6引导整理本文结构(多媒体出示结构图)
7、认识本文文体特点(多媒体出示)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1] [2]  下一页


觉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教学设计   中国人 教学 ,语文大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