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两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毛泽东诗词两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日期:11-07 20:51:29| 语文教学设计|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毛泽东诗词两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

文题解读
这是毛泽东用词的形式来反映新生活、新思想的两首现代诗歌。“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东汉明帝的公主之沁水园被外戚窦宪仗势所夺,后人作诗咏其事,遂传此词牌。“长沙”是题目。毛主席早年在长沙从事过重要的革命活动,领导学生反对反动校长张敬尧的运动。“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是它的题目,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是防守遵义的要冲。

背景纵览
《沁园春•长沙》: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烂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下片提到的“百侣”,是指曾与他一起战斗过的何叔衡、蔡和森。
《忆秦娥•娄山关》:遵义会议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但敌人十分顽固,红军士兵没能攻下来。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略转折。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了娄山关。取得了长征途中的第一个重大胜利。这首词,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广东重读它时,仍然感慨万千,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春了。这首词,就是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经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第一课时
 沁园春•长沙


      一、检查预习
 沁(qìn) 湘(xiāng) 碧(bì) 舸(gě) 击(jī) 霜(shuāng) 廓(kuò) 浮(fú) 遒(qiú)
   
浅底:清澈的水底。
百侣:指作者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好友。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击水:指游泳。
寥廓:宇宙的广阔
漫道:不用说

二:文本解读:  
一、《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和“忆”分别领起哪几句?
《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
三、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起了描写秋色之深的作用?
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二、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时间上起什么作用?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曾”和“忆”两字,表示从上阕旧地重游的描写,开始转入到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三、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三:艺术鉴赏
1.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生动。试举例说明。
如“万山红遍”和“漫江碧透”主要是色彩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
2、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使用“赋”,有什么艺术效果?
    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诗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诗句,诗人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这样写,使诗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四、拓展: 
1、古代文学作品有“春女怨”“秋士悲”的说法,如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做客”;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这首词中的秋景,与传统的写秋诗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忆秦娥•娄山关

[知识链接]
秦娥,指古代秦国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相传春秋时,秦国秦穆公有个女儿,名弄玉,善吹箫;与一个名叫萧史也善吹箫的男子结为夫妻。夫妇俩常在一个楼上吹箫,美妙的箫声引来了凤凰,他俩便骑着凤凰漫游世间。后来,人们把他们吹箫的地方叫做引凤楼,也称秦楼。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忆秦娥》为名作词一首。词曰:“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夕照,汉家陵阙。”李白这首感叹秦汉唐三大王朝兴亡盛衰的词作,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此后,凡效仿李白这首《忆秦娥》格调韵律填的词,都称《忆秦娥》,并渐渐成为后人用以填词抒怀的词牌之一。


[文本解读]
1、整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两阕的风格是否一样? 
上阕:写霜晨行军的情景。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


1、上阙写了哪些意象?(“意象”就是选用恰当的具体的物象作表征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即用“具象”表达“意向”)。 渲染一种怎样的气氛
    西风、长空、雁叫、霜花、残月、马蹄声、喇叭声 
西风、长空、雁群、霜晨、冷月,凄冷的五个名词衬托出一种凄冷的气氛,也确定了上阕的基调——悲凉沉郁。

[1] [2]  下一页


觉得《毛泽东诗词两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教学设计   毛泽东 教学 诗词 ,语文大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