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师随笔)

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师随笔)
日期:11-07 20:41:08| 初中文言文|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师随笔)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方面的资料,


大通湖区一中      朱艳军 
就我个人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 中学文言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 尤其是提高班: 教师只向学生讲解翻译, 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和名篇, 没有互动, 没有激情。结果教师教得吃力, 学生学得被动, 课堂里死气沉沉, 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而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要求, 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提高班的学生基础差, 如果对文言文失去了兴趣, 那么文言文的教学就难以维持。所以, 改变那种“满堂灌”的封闭式的教学局面就显得特别重要。既要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夯实, 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因此提高班的教学尤为重要。关于高中提高班的文言文教学, 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 
( 一) 注重预习, 
明确任务在各科教学中, 几乎是每一位教师都给学生讲了学习的基本三步: 预习、学习、复习。可是, 真正能够把三步都能很好地落实的恐怕很少。在学生的眼中, 只要把学习和复习这两个环节抓好了, 就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了, 至于预习这一环节则可有可无。教师对于预习这一环节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提高班的学生不重视预习, 一方面是由于学习习惯的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掌握预习的合理方法。毕竟文言文离现实生活还是有距离的。不管所学文言文的内容如何, 若学生不理解文章的意思,那么这篇文言文对于学生是没有什么作用可言的。所以引导学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开始, 要把预习当作任务安排给学生, 让学生养成习惯。在文言文预习时, 教师可安排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将课文通译一次, 并且将注解写在课文里。这样做虽然有些费时, 但是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的印象。将课文读熟是第二个预习步骤。只有读熟, 才能将文章文意弄懂。经过这些步骤之后, 再试着完成课后的练习题。这样, 学生的文言文预习基本上到位了。在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之前, 还需要教师的检查督促。
( 二) 重视诵读
诵读, 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关注的传统教学方法。琅琅成韵的诵读, 是眼、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 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种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文章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了深切的体验。在抓好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 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地速读, 学生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陶渊明说“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指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所以, 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 可以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 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则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 可以活跃学生的直觉思维。变换不同的方式读, 能不断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 厚积薄发, 进而促进其语言经验、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语感很重要。文言文同样也重语感、重朗读, 但必须以“知句读”为前提。在大量的、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来, 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对句读的感觉。因此, 领读、范读是少不了的。在教师引领下, 学生把课文读顺读畅了, 才能对文章获得初步的感知。作为第一步的“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朗读, 目标是:读顺读畅, 初步感知课文, 能讲出文章的大意来。在平行班的教学中, 教师有感情的诵读显得非常重要。教师的有感情诵读能够很好的感染学生。如果能够有感情的背诵, 效果更好, 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文言作品。学生受到老师的感染, 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文言文对他们来说还难吗?  再就是教读。可能有人觉得教读的方式太幼稚,因为教读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常用的方式, 相对来说比较浪费时间。其实, 学生的基础影响着他们领会文章的程度。要培养他们美读文言文, 教师的教读就显得很有作用。
( 三) 重视翻译, 提升能力
这里所说的重视翻译, 不是要求老师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 而是在翻译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动起来。在翻译的时候抓直译, 因为在考试当中文言翻译往往侧重重点词语的解释, 这些重点词一般都是得分点。如果不抓直译, 学生在翻译时往往会漏掉一些词语, 影响得分。一般情况, 应该先译词, 后译句。遇到难译的句子, 必须仔细斟酌, 上挂下联,力求直译。抓关键词语。如《祭十二郎文》中的“吾去汴州, 汝不果来“一句中的“去”字, 在这里是“离开“之意, 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到, 往”之意。学生如果抓住了“去”字, 这句翻译就不成问题了。在这一环节, 要注意将词语前后联系。在翻译的时候, 单独让一个学生翻译, 往往进行不下去。因为提高班的学生怕说错而放弃, 甚至什么都不说。所以, 要力争所有学生都张口说。虽然有些闹哄哄的, 但即使胆小的学生在这个时候也会互动起来。时间一长, 学生的胆子大起来了, 再让他们单独答题就不是难事了。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还增强了课堂互动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
积极性。高中一年级学习文言文,相对初中来讲难度突然加大,很多学生感到不
适应,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探索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我认为,抓
住文言实词翻译这个重心,是夯实文言基础的可行方法之一。
首先,这是由以单音节为主的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文言实词在任何一篇文言文中所占的比例,都是处于绝对优势的。一篇文言文,如果有许多实词的意义不甚明了,就无法读懂。学习现代文从认字开始,学习文言文也一样,所谓“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我以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在高中生学习课程较多,文言功底相对较薄,既已掌握的文言实词数量较少(就其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情况而言)的情况下,在高中课本所收文言文难度更大的前提下,努力从教与学两方面下工夫,力争在较短时期内(一年)掌握尽可能多些的文言实词,正是现实的要求,是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考的要求。实词的重要性还集中体现在与其它文言基础知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上。实词本身就是一个音、形、义的综合体,抓住实词教学,就是抓住了三方面的教学,就扫除了理解文意的主要障碍。由此往上,可推及文言句子(主要是句意)、文章层次乃至全篇的思想内容等。虚词所表示的关系、语气等无一不建立在实词的意义基础之上。可见,只有抓住语句中的实词,了解语句的实际意义,才能更好地把握文言词语的用法、意义。鉴于上述考虑,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牢牢抓住实词这个重心,以点带面,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2]  下一页


觉得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师随笔)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初中文言文   文言文 教师 教学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