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术语的混乱与统一(苏教版高三教学论文)

高考古诗鉴赏术语的混乱与统一(苏教版高三教学论文)
日期:11-07 20:41:08| 诗词鉴赏|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高考古诗鉴赏术语的混乱与统一(苏教版高三教学论文)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方面的资料,


                       
    高考古诗鉴赏题由十多年前的客观判断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带来了古诗鉴赏教学的可喜变化,师生的古诗鉴赏素养也得到明显的提升。现在,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术语的使用太混乱,中学师生无所适从,痛苦不堪,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材术语缺失与深奥。纵观高中语文几套教材,皆无系统而简明的古诗鉴赏术语的介绍,偶有介绍又深奥难懂。如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85页有对意境的阐述:“意境(境界)是在内心和外物相契合的基础上,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色)画面。”这样的阐述,真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诗歌“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恐怕是教材中诗歌鉴赏术语缺失和深奥的主要原因。
    二是高考术语脱离教学实际。我们看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第14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教科书中有篇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很好地回答了古诗“虚实”问题。通俗地说,“实”是指诗歌中已表达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想像和联想的精粹的有代表性的实实在在的景、物、人、事等;“虚”是指诗中没有出现,但因“实”的暗示,读者借助想像联想可以让其出现的空白。就上述这首诗来说,“实”指“舟船”“波痕”“鸥鹭”等,“虚”指当时运河一带人民乃至中原、中国人民因战争分隔想沟通而不得的生活景象。“实”和“虚”是什么关系呢?是“实”暗示“虚”,“虚”扩大、丰富“实”。这应该是定论的东西了。
而高考命题人给出的答案是,“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命题者要求考生“从虚实关系角度赏析这首诗”,而给出的答案却不是“虚实”问题,而是“内容与情感”问题。答案更未涉及到“虚实关系”中的“关系”。
    如果按照命题者对诗歌艺术的中的“虚实”理解,即只要是诗歌内容就是“实”的,只要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虚”的,那么,所有诗歌都有“虚实”表现技巧了,这岂不十分荒谬吗!
    三是教辅术语的泛滥与混乱。因诗歌“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所以,教材便没有统一的古诗鉴赏术语。而高考又绕不过术语这个问题,于是,教辅资料便开始补充这方面知识。而商业性的教辅资料又不是一个权威组织编写的,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会儿表现手法,一会表达技巧,一会儿艺术手法,这个混呀!学生初中时建构起来的语文知识体系被打乱了,“对比”成子表现手法,“用典故”、“衬托”成了修辞手法,不一而足!就是权威部门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一书在此方面也表现得相当随意:同样一个意思,在此书的第14—15页所用的术语却不同,一会儿是“艺术手法”,一会儿是“艺术表现手法”,一会儿是“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是表现手法,且“对比”“烘托”是一个概念!“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既出现了这些术语,那么,古诗中的托物言志与象征有何区别?对比、烘托、衬托、渲染到底怎么区别?
    综上所述,构建一套简明的通俗的实用的古诗鉴赏术语知识体系成了当前考、教迫切的需要。笔者不揣浅陋,抱着解决问题的拳拳之心,抛大砖而引美玉,不惮见笑而请大方之有为,草构术语知识体系如下:
    1、定义:诗歌是用形象性、凝炼性、跳跃性、韵律性的语言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本质特征是它的语言。
    2、分类:角度不同,分类不同。从内容(题材)上可分为: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即事(景)感怀诗、咏物言志诗、闲适隐逸诗、谈禅说理诗、思妇闺情诗、悼亡诗、干谒诗。从形式(体裁)上可分为诗、词、曲。诗又分为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近体词(格律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词(长短句)又分单调(小令,58字内)、中调(58-96字)、长调(96字以上)。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套数”。从表达方式上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还可从国别、时代等角度划分诗歌。
    3、内容(情感):这方面术语较多。①题材,是指抒发感情(主题)所用的材料,就是诗歌的内容。②形象•意象•意境:形象是客观的景、物、人,意象是写入诗中的景、物、人,意境是两个以上意象构成的情境氛围。谈诗内的景、物、人,应只谈意象、意境而回避易和小说混淆的“形象”,指出意象应只能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③意象意境特点的术语见相关资料,效果术语有: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④风格•流派•思潮:风格是指诗人创作的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总的特色或倾向。如三曹的苍凉雄健,李清照的婉约凄切等;流派是指风格、形式或内容相同或相似一帮诗人及其诗风,如苏辛的豪放派,李姜的婉约派,李白李贺的浪漫主义,杜甫杜牧的现实主义等。思潮是指诗歌基本创作方法,大致分为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和浪漫主义创作思潮。

[1] [2]  下一页


觉得高考古诗鉴赏术语的混乱与统一(苏教版高三教学论文)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诗词鉴赏   高考古诗 教学论文 ,诗词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