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中五个问题的追问及反思

对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中五个问题的追问及反思
日期:11-07 20:50:32| 语文教学反思|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对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中五个问题的追问及反思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反思方面的资料,




                     临淄一中语文组    姜建

近几天来,笔者随叶澜专家组,在我校和实验中学听了几节新基础教育教育教改研讨课,感触颇多。笔者一方面为同行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所鼓舞、折服,学到了不少新颖的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又为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现状的混乱无序和错综复杂而深感困惑和忧虑,真是不听研讨课还知道课该怎么上,一听研讨课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了。笔者认为,思想指导支配着行为,正确的、鲜明的教学理念指导支配着正确、鲜明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模糊不清,课堂操作必然暧昧不明。所以,笔者不惴浅陋,愿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一些追问及反思悉数说出,作为一种“资源”与同行们“共享”,以期能抛砖引玉,共同向真理的最高境界迈进。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

我认为,这种提法不符合事实和逻辑。我的观点是: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

为什么这么说?

(1)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课堂学习不完全等同于课堂,它仅仅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如果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课堂中的另一类人-----教师,是什么?

仆人吗?难道以前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是师尊生卑,教师压抑学生,现在的课堂非要以学生为中心,来个生尊师卑,让学生来压抑老师?很显然这是一种二元思维对立的怪论。

主人吗?学生是主人,教师也是主人,大家都是主人了,也就无所谓主人不主人了。有主人,就有仆人;有主人,就有客人。那么,我问一句:课堂的仆人是谁?课堂的客人又是谁?既然课堂的仆人、客人不存在,课堂的主人也就不存在!

(3)我觉得,本身争论“课堂中谁是主人”的问题就是错误。因为问题的提出仍然停留在非此即彼、不是黑就是白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浅层次上。我觉得,用多元思维去观照课堂,多侧面、全方位、动态的认识师生关系,可能更接近事实和本质。即他们是课堂构建的两大基本元素,课堂行为的共同实施者。

2.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要求教师不讲或少讲吗?

我认为,教师必须要讲,不能不讲,更不能一般的提倡少讲。讲不讲,少讲还是多讲,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

A.为什么教师必须要讲?

(1)教师的讲是教师的正当权利,更是社会交付与他的义务。教师授课,并不仅仅是个体在授课,而是社会、人类、民族、真理、良知在授课。教师的讲,并不仅仅是某个人在发言,而是整个社会在通过某个人发言。教师不讲,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对人类不负责任。

(2)学生是生命,但他是未成熟、没有完全社会化的生命。从来成熟的生命到成熟的生命,由一个“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需要经验和方法。而有些经验和方法是大部分学生依靠自身无法悟得的,所以教师必须要“给”,要“讲”。

(3)学生需要从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但创新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无本之木。它需要广博深厚的知识来作为基础。低知识水平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创新。我们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欣赏学生,善待学生,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学生知识水平低,知识摄入量少,知识视野窄,获取、筛选、加工、重组知识的方法稚嫩,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改变学生在知识方面不足、欠缺的状态,教师的讲是极其重要的手段。

B.什么情况下少讲?什么情况下多讲?

少讲:(1)学生本来就会的,少讲;

     (2)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完全有能力获取并掌握的,少讲;

     (3)与本课学习目标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少讲;

     (4)与当前社会意识形态主流和科学原理不符,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少讲;

多讲:(1)学生感到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时,多讲;

     (2)学生感兴趣,又与本课学习目标紧密相关时,多讲;

     (3)学生的思维发生偏离和混乱,思想不正确,有悖于道理法律和科学原理及人类正常心理时,多讲;

     (4)学生缺少解决学习问题和思想考问题的方法时,多讲;

     (5)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时,多讲。

C.怎样讲?

(1)准。抓住重点,切入要害,既准确挖掘知识内质,又准确深入学生内心。

(2)实。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经验。

(3)活。形象,直观,通俗,浅显。

(4)细。准确,细致,体系感,结构化。

3.指责教师“教案意识”太强,对吗?

我认为:不对!

为什么?

(1)“教案意识”不等于“执行教案意识”。“教案意识”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心中有“教案”,“执行教案意识”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光想着“教案”不想着“学生”,不是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灵活机智的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积极调整、补充、完善教案,而是被“教案”束缚住手脚,把学生看成是完成“教案”的道具。一个是“心中有数”,一个是“死搬硬套”。

(2)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教案意识”,预先考虑的课堂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必须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否则,课堂学习就成了“意识流”和“无主题变奏”,师生的学习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感,学生一节课下来就会一无所得。

(2)强化教师的“教案意识”,但同时应该淡化“执行教案意识”。即教师教案要注意“弹性化”设计,要留有师生释放生命激情,互相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时间和空间,在执行时要灵活变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加以合理、适度的调整。但大目标、大方向、大框架不需要任意改变,否则就离题万里,师生一块放起风筝来了。

4.让学生“动”起来,就是好课吗?

我认为,并不是所有“动”起来的课,都是好课。

为什么?

(1)无目的“动”是盲动、乱动、为动而动。

小组讨论的形式很好,学生的发言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可得以很好的培养。但有些问题缺乏创意,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书本和生活经验直接解答,完全没必要进行课堂小组讨论。稀里糊涂看上去,课堂气氛活泼热烈,生生互动,但实则是演戏,纯粹无效劳动。

[1] [2]  下一页


觉得对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中五个问题的追问及反思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 课堂 ,语文大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