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日期:11-07 20:51:29| 语文学案|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方面的资料,



一、阅读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二、目标链接
    1、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2、论证方法及作用:①.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等。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②.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③.比喻论证: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句。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④.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本文行文流畅,通俗易懂,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又是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排比铺陈,气势恢弘,排偶句的大量使用,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三、阅读过程
作家及作品常识梳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一)结合“十注”  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 细读默想  用心十注  整体感悟  卒章反刍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给下列句中加线的字注音。
①一箪(    )食,一豆羹(     )    ②死亦我所恶(     )
③ 蹴(    )尔而与之                ④ 乞人不屑也(         )                                                                  
2、找出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   意思是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       通“            ” 意思是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 意思是            
(4)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            ” 意思是                   
3.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 [2] [3] [4]  下一页


觉得《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学案   ,语文大全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