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课堂实录(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西江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古代诗歌五首》课堂实录(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西江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日期:11-07 20:40:16| 教学实录|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古代诗歌五首》课堂实录(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西江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方面的资料,


《观沧海》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师:请同学们读背这首诗。
  点评:这首诗不太难,就要求教师用最经济的手段传达最丰富的内容;,就这首诗来看,教学目的明确,探究问题深刻,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这一堂课中,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理出总问题,这既疏通了诗的疑难点,也抓住了主线,产生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次北固山下》
  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理解诗的意蕴。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和“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1] [2] [3]  下一页


觉得《古代诗歌五首》课堂实录(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西江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