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题下的诗歌鉴赏(教师中心专稿)(教师中心专稿)

新考题下的诗歌鉴赏(教师中心专稿)(教师中心专稿)
日期:11-07 20:40:16| 诗词鉴赏|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新考题下的诗歌鉴赏(教师中心专稿)(教师中心专稿)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方面的资料,


文静
    中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灿烂的文化。诗,正是这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屈原李白杜甫到毛泽东臧克家艾青,从山水田园边塞诗到自由诗散文诗,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手法之高妙,作家之众多,在世界文学长廊中确实是属一属二,独具魅力。
    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二零零二年开始,古诗词鉴赏题由客观题型改为主观题型,位置也由第一卷转移到第二卷,赋值仍然是6分。
    结合鉴赏要求及题型变化,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诗歌鉴赏的:
    一、提前阅读,作好储备
    在阅读诗歌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诗题,看清作者,预读注释。
    诗题是诗歌的眼睛,是全诗意境展开的总纲。抓住了它,也就等于抓住了鉴赏的关键。在阅读时,合理地将它“代入”作品中,并进行合理的联想,往往更容易读懂诗歌。有时,诗眼就在诗题之中,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最富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抓住了它,就更容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诗歌鉴赏常会附有作者、出处等资料,在读诗歌之前,先读这些“免费”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关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个性,有利于我们揣度作品的总体思想倾向,把握作者的情感流程,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品。 
    有的诗歌鉴赏题还会提供少量的注释,这也是考生在读题时容易忽视的。其实出题附以极少量的注释,其用意就是为了适当降低难度,帮助考生顺利读懂原诗。在读诗歌时,一定要利用好注释,以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扫除语言障隘,突破难点,提高阅读有效率。
    例如,二零零一年普通高考试题,选择的材料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诗后有注解“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读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要紧扣“暮雨”做文章。读作者,明白韦应物是中唐诗人,以田园诗著称,语言简朴。再读注解,就理解了诗人在分别之际,离愁别绪难以自抑,眼泪潸然而下。有了这些储备垫底,我们就可以胸有成竹地阅读诗歌了。
    二、通读纵览,整体把握
    有些考生答题,往往急功近利,重题轻诗,对作品缺少整体感知和宏观把握,常常被题目要求左右,易造成孤立阅读,断章取义,窥一斑而不知全豹,答题当然极易造成偏差。
    例如,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颔联点题,既写景,又抒怀。这两联看似与忆弟无关,实则字字忆弟,句句有情。因为望月怀乡是“忆”,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均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后边两联转入抒情:颈联从弟兄说到家,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承前,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含蓄蕴藉,充满深情。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倍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就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非常凄楚哀惋,沉郁顿挫。这样阅读了作品,我们回答“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的问题,,就能回答得有广度、有深度,而不会局限于诗句本身。
    三、立足意象,品味语言
    意象是作品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的具体形象不外乎三种: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诗人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读完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住了。这时,再运用联想、想象,去领悟诗歌的生命——意境(意象的组合体,是作家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才叫会读诗歌了。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主要刻画的是自然形象,即春天里的云、水、莺、燕、花、草。借助联想、想象,我们的头脑中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秋冬水落,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早莺争抢暖树,欲试歌喉,新燕啄泥衔草,将造新居;赶趟儿的花朵,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绿毯儿般的嫩草,使马儿停顿驻足,留恋忘返……
    这是一幅清新绚丽、意趣淡远的动态画, 也是一幅精雕细琢的工笔画。通过这幅画,我们感受到了西湖早春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初来的春天的喜悦、兴奋之情。
    又如在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中,“蝉”既是自然形象,也是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我形象。诗歌从形状、习性、声音三个方面来写蝉,更告诉我们: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播。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应该带有自况的意味。因此,我们由衷地敬佩诗人。
     品味语言,重在准确把握关键字词,有时这些关键字词就是诗眼。平时阅读中,一方面要注意积累一定的生活常识、文化常识、文体知识和作家作品知识,另一方面要注意积累古典诗词在语言上炼字、炼意、用典等专业知识。高考考场上,着重看哪些字词、哪些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写得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  
    二零零三年高考试题,要求阅读王维的诗歌《过香积寺》。问题: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二零零二年高考试题, 要求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问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1] [2]  下一页


觉得新考题下的诗歌鉴赏(教师中心专稿)(教师中心专稿)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诗词鉴赏   诗歌鉴赏 教师 中心 ,诗词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