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日期:11-07 20:40:16| 语文新课标|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标方面的资料,


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学 张红英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情者,文之经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睹物兴情\"(《诠赋》),\"情动而辞发\"(《知音》),\"情动言形\"(《体性》)等等,认为情感是作家创作的前提;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前要情动于中。可见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也总是强调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可情感从何而来呢?\"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人的某种主观情感是需要在客观外界条件的激发,刺激,甚是碰撞中,才可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总是硬性给学生一个固定的题目或一些材料,这固然符合应试要求,学生面对这些题目或材料,大脑一片空白,总是搜索枯肠,拼拼凑凑,写出的文章当然是索然寡味,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大痛苦。老师改起来更是头昏脑胀,兴趣淡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作文中没有倾注自己的充沛情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一吐为快,尽情流淌自己的情感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作文之前创设一定的条件或情景,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后“辞以情发”,情到浓时,理到深处,文章自然就会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第一, 以课文为基础延宕开去,通过指导启迪,引发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教材中有一些很好的文章,有富有哲理意蕴的,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教授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体悟史铁生对命运,对生活,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热爱与深沉思考,真诚亲切的人生态度,鉴赏作者恳切、深沉的语言,再结合《语文读本》理解作者的特殊背景和情感思路,再补充史铁生在其他作品中有关生命、人生的思考和探询。如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说:“只是为了引也一个美丽的过程,人才设置了一个美丽的目的或理想。理想原本就不是为了实现,而只是为了引出过程罢了。”在《好运设计》中说:“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等等。补充小说《命若琴弦》的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究,让学生对史铁生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再引导学生以观看影片,阅读或老师讲述等方式走进《相约星期二》《美丽人生》《死亡日记》等,让学生充分感受许多人在遭遇困境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他们是怎样承受磨难在困境中演绎生命的辉煌,从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们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不屈,人性的光辉,增强了对人类自身的自信心。

与此同时再补充一些其他名人有关人生,生命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生命存在形态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把握与思索,如:

哲学家罗素说:“人总是通过痛苦而理解幸福的。幸福本身不能单独地被理解为某个静处的点,某个在某处存在的东西,或意欲着的东西突然获得,而应理解为人在摆脱自己不利或不幸的处境向有利或幸福的目标无限趋近的奋斗过程中。”

费希勒在《人的使命》一书中说:“人只有在挫折和痛苦中才能更清晰地向自己的灵魂显示出自己的真实面貌。因此痛苦在更本质的意义上是与幸福一样,是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它是导向人更好地适应自己环境的一种机制。”

爱默生说:“人在孤身一人的时候是最不孤独的,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获得了一种自在,而不是他在。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使流浪在众人之中的自我回到真正的家。”

尤金•奥尼尔说:“人的悲剧不在于是否在生活中失败,而在你对生活的态度。人们在幻想的追求之中才能赋予生活以应有的意义。”

正象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那样,生命需要体验,而生命只有一次,它展开的每一瞬间既已无法与已经过去的进行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总不免要遭遇这样或那样的痛苦,比如考场失利,朋友反目,亲人逝去,事业受挫,恋人分别或遭遇病痛等等。有的人在痛苦中挺直了自己的脊梁,用汗水和泪水支撑起自己的一片天,他们承受磨难,在痛苦中把生命演绎地极尽辉煌与灿烂。如张海迪,知心姐姐于海波,物理学家霍金等。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无法承受一点点苦痛,甚至只是人生的一点点苦恼,便痛不欲生,甚至丧失理智。如徐丽,马加爵等。你的人生曾经遭遇过烦恼和痛苦吗?你是怎样度过的?你是怎样看待人生和生命中的这些痛苦和不幸的?学生在对人生和生命获得了一些理性认识之后,内心深处必然有所触动,思想被碰撞出了火花,就有了想要表达的渴望,这时再诉诸笔端,就会有了自己的真切体会,深刻领悟。这既是提升学生思想心理领悟能力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过程。

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占优势的地位,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要向理论型逻辑思维转换,教师可作适当引导,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教授《鸿门宴》时,可作适当拓展,比如项羽最后乌江自刎,对待这个结局,诗人们有众多评价,杜牧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王安石则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毛泽东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他们分别从哪个角度来评价这一史实?不同的标准,孕含不同的人生体验。你有何看法?也可以让学生对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和为人作一点评价,通过对人性的复杂性,立体性,整合性的探讨,引导学生在作文时,避免人物形象的单一化,符号化,脸谱化,标签化,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刻划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学习《项链》时,用这种方法来评价玛蒂尔德,与以前人们对玛蒂尔德的评价一比较,学生发现这样对人进行评价更科学更符合客观实际,而现实中的人也确实是这样。再看看自己,也并不是个完人,正因为这样,人才是形形色色的,立体而丰满。文学大师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正是因为遵循了这一原则,才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生动可爱,令世人永远铭记的文学形象。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的写作,另一方面在思想的碰撞过程中必然激发学生表达的渴求。

第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琐事,身边的“芝麻绿豆”,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写起,有话可说。在他们敞开心扉之后,再引导他们捕捉那些具有表现力的细节,选取那些积极的,能挖掘深刻主题的材料,倾诉和赞颂平凡生活中存在的至天至善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从而真正实现“以小见大”。

[1] [2]  下一页


觉得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新课标   教学 中方 作文 ,语文大全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