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标,做语文课改的先行者

解读新课标,做语文课改的先行者
日期:11-07 20:48:53| 语文新课标|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解读新课标,做语文课改的先行者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标方面的资料,


唐炯武

明年秋季,我市中小学的起始年级就要开始实行新的课程标准,为此,想和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就有关《语文课程标准》谈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一、 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现行语文大纲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作了补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再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语文课程要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并不矛盾。当然,要实现两方面目标的高度结合,必须在目标与内容的设计上、在实施上下大功夫,而首先是要形成一个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二、 关于“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们已习惯于“语文能力”这一提法,为什么课标又要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而“素养”则是指“平日的修养”或“经常修习培养”。“能力”重在“功用性”,而“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了的“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待内容。“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作这样的改动,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三、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发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忍气吞声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最忌的是设计成这样一个系统: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再加上一些例子和供操练用的习题,例子用来说明知识与原理,习题的操练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原理的能力。我们大概都见过这样的人,他们表达正确流畅、简洁生动,可能还妙趣横生,可能就是记不住“连动、兼语、借喻、借代”之类的术语,也不明白自己写的文章里用了些什么修辞格,出现了哪些类型的复句。我们也遇到过这样一些人,他们对语文修辞和文章作法的知识非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语言贫乏,文章干巴而不通畅——近些年来这样的学生恐怕还不在少数。培养理性的分析解释能力要在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之后,在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合适。

3.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

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纵向线索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其中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是在现阶段特别需要给予重视、加以强调的。

1.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但需要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2. 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出发,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开,体现出提供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改变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3.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如信息化时代的能力特点,人际交往频繁带来的新要求,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要求等。

五、 关于总目标。

总目标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综合、梳理,共归纳为十条。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但这不是绝对的,三个维度的表述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

相对于过去的大纲,课程目标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1. 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同时将价值观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关于能力培养,如关于阅读,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学习方式方面,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1] [2]  下一页


觉得解读新课标,做语文课改的先行者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新课标   先行者 语文课 ,语文大全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