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五个误区

文言文翻译的五个误区
日期:11-07 20:41:08| 初中文言文|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文言文翻译的五个误区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方面的资料,


文言文翻译的五个误区
一、古今异义不分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译文: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句话翻译不准确,旬中“卑鄙”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因而翻译时不能以今义代替古义。
    又如1999年全国卷第14题“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有的考生选择了A项: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实际上此题中A项答案是错误的。这里的“出息”与现代汉语中表示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不同,它表示在某方面“收益”。因而“多有出息”应是指道研在南清河郡中设置的产业多有收益。
    二、词类活用不清
    例: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全国卷第16题)
    当年有的考生把它翻译为:裴矩竟然能够使朝廷折服,不肯当面顺从。这种翻译欠妥,原因是考生没能正确理解“廷”字的用文言文翻译的五个误区法。“廷”在此句中应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当廷”“在朝廷上”。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三、译与不译不分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王侯、秦国霸主包围郑国,以郑国对晋国无礼。
    这样的译文显然不准确。首先,文中“以”没有译出,“以”应当译成“因为”。其次,文中“晋侯”“秦伯”不宜译成“晋国王侯”“秦国霸主”,“晋侯”“秦伯”是对国君的称呼,不应强行翻译。
    四、添与不添不分
    例: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崤之战》)
    译文1:你知道什么?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两手合抱了。
    译文2: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现在也该长到两手合抱了。    
    比较两种译文,泽文1直译,没有添加任何词语,读起来反而使人觉得意思不太明白;译文2增加的词语比较多,但能比较准确地表达意思,所以翻泽时该添加内容的必须添加。    
    五、古今语法规则不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求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句话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语前面,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寻求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觉得文言文翻译的五个误区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初中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