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鉴赏诗词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鉴赏诗词
日期:11-07 20:43:33| 诗词鉴赏|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鉴赏诗词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方面的资料,


安徽省凤阳中学  汤明珠  233100

中华诗词从《诗经》开始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诗人辈出,佳作如林。毛泽东同志1965年夏季与梅白谈话时说:“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特性和风尚。”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2月20日会见“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演创人员时也曾讲到:“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诗词鉴赏,多年来一直是高考中必考题,但因为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有差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从2002年高考起,诗词鉴赏题型由以往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这类题重点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是E级。如何答卷是广大考生极为关心的,也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教会学生鉴赏诗词,并且能用优美的语言把审美体验表达出来,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其实诗词鉴赏也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鉴赏一样,无非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但诗词鉴赏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关键是读懂诗词,读懂之后还有一个组织文字的问题。
先说怎么教会学生读懂诗词:
(一)学会分析诗题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也无非是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如2002年高考题:
17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我们只要对诗题稍加分析即可知,时间:“春夜”,地点:“洛城”,事件:“闻笛”。在阅读时合情地代入,合理的联想,把诗当作文来看,就比校容易读懂诗词。诗词的题目有长有短,有的长到好几行,不要怕,越长越好解,题目长了就等于小序,诗几乎就是换一种方式重写一下,这只要看一看文天祥的诗题即可一目了然。如果出的题目是律诗,那就更好办,因为律诗无论题目长短,它都有共同的几乎像八股文一样的要求:
(1)题目与内容必须完全一致。《红楼梦》上香菱学诗,以“月”为题作七律:“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
(2)全诗必须始终环绕题目写。例如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诗的首句谓徒然听说在华夏之外的海外更有九州。三四句说野宿军旅中,只听到士兵通宵敲梆子的声音,再也没有宫中“鸡人”报晓了。五六句正面写当年笑牛女一年一会,不意今天反而被牛女所笑。尾联是评说,感慨,仍不离“马嵬”。
(3)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比如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可以看出诗题的每层意思都写到了,特别是末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用了五处把题目所涉及的地点全写进去了。比如就上引的2002年的题目这首诗而论,诗的第一句扣题中的“笛”字,第二句扣题中“洛城”和“春”字,第三句扣题中的“夜”和“闻”字,最后一句是感受。解题时就必须注意及此,题中既已明言是“闻笛”,诗中又再次强调是“曲中闻折柳”,那么,第一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显然不能理解成是折柳动作,而必须想到它应是曲名,如果再知道古有《折杨柳》曲,那么此问便不难答出:“‘折柳’这首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题目的主旨须开门见山写出。一般要在首联写出,也有在第二联才写出的,但比较少,比如《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二) 不要忽视背景和注释

无论哪一首诗,总是写在一定的时空里,而选来考试的诗,不会是还没有考证清楚的诗,所以注意试题中出现的注释或背景就容易体会作者生活在什么时代,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情意。以2001年高考第8第9题为例:“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题后注说:“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再回头琢磨题目,就不难做出。如果给出了典故、名物的注释,更要十分重视,诗人在写作时常常拿前人的事来说事儿,一是为了思想感情含蓄,最主要的还是为了以尽可能少的语词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这几乎是诗词写作中的通例,在平时就要多注意积累常用典故、名物方面的知识。
(三) 了解古代诗词写作套路

送别诗: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咏史诗:感叹昔盛今衰或借古讽今;边塞诗:建功立业或厌战思乡;咏物诗: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闺怨诗:对远人怀念或对战争的不满……迅速将试题上诗归类,并马上联想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在时代中所处地位,比如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还是衰落时期?是在朝还是在野?是得意还是失意等等。
(四)熟悉诗词常用的修辞方法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
这些个修辞手法中最常用的又是最不容易一下子看明白的是借代和象征。《诗人玉屑》卷十引《漫叟诗话》说:“尝见陈本明论诗云:‘前辈谓作诗当言用,勿言体,则意深矣。若言冷,则云“可咽不可嗽”;言静,则云“不闻人声闻履声”之类’,本明何从得此?”所谓“体”,就是所要表现的本意和主体;所谓“用”就是本意和主体所产生的作用。写了作用也就从侧面把主体和本意表现了出来。《诗人玉屑》卷十引陈永康《吟窗杂序》所规定的十不可:“一曰高不可言高,二曰远不可言远,三曰闲不可言闲,四曰静不可言静,五曰忧不可言忧,六曰喜不可言喜,七曰落不可言落,八曰碎不可言碎,九曰苦不可言苦,十曰乐不可言乐。”其实照这样列下去不知可以列出多少不可来。王安石有两句常被人提起的诗可为证:“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鸭绿”,指春水,“鹅黄”指新柳,这是以颜色代所咏之物。此外,诗词用代语的还有很多形式。一句话,诗应避开直说,而要让人通过形象去悟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1] [2]  下一页


觉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鉴赏诗词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 教学 诗词 ,诗词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