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置错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把握置错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日期:11-07 20:43:33| 语文解题技巧|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把握置错规律,提高解题能力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解题技巧方面的资料,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检测有一项基本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所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题型设置一直为比较稳定的选择题,多采用“选非”(四个选项当中三对一错)形式,偶尔也采用“选正”(四个选项当中三错一对)的形式。不管是哪种形式,命题人员在构设错项时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考生在复习训练时,如果能够把握这些置错规律及特点,势必能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下面笔者结合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文意考查题的置错情况作一些规律性探讨,以期对迎考学子有所帮助。

(一)无中生有,似是而非

1.(2005年上海春季试题)下列对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只列错项,略去对项,下同)

C.本段篇幅精短,句式整齐,列出各种景观,突出了亭的精巧。

白居易《冷泉亭》第一段是这样写的:“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将此段描述比照四个选项不难发现C项的“列出各种景观”纯属无稽之谈,全段并没有列出各种景观,而是写冷泉亭的地理位置和虽“小”而可以揽胜的特点。开头四句由面而点依次点出“东南山水”“余杭郡”“灵隐寺”“冷泉亭”,是列出地名比较评价冷泉亭最优,而非描绘景物奇观。

2.(2005•全国L•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拱贪污公款五百万。

原文中与此项描述相关的句段是:“迁户部中大夫,时有奸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擿,数旬之内,奸盗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管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由此可知,李贵是慑于裴侠“清严”的威名,主动坦白自首的,裴侠并未“敦促奸吏”坦白交代。C项的迷惑之处在于把“敦促奸吏坦白交代”放在原文情境中似乎也讲得通。

3.(2005•山东•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C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够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文本中与C项陈述相关的文句是:“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周丰,即周维城)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周维城曾说过自己很惭愧,比不上吴翁、焦翁,这是他的自谦之辞。高傅占在转述他的话时并未对周丰、吴翁、焦翁的乐施好散作比较评价,作者也只是记述高傅占的说话,并未评价三人的高下。C项的表述暗中置换了陈述对象,造成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望文生义,曲解原意

4.(2005•辽宁•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原文相关文句是:“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古汉语的“知识”与现代的含义不一样,“知”通“智”,即智慧的意思,原文“素知识”不是有知识之意,而是“平常有智慧,有见识”的意思。

5.(2005•全国Ⅲ•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原文相关句段是:“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清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从优孟与楚庄王的对话中似乎可以看出“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的事实,可是,优孟所言,说说而已,目的是为了讽谏楚王帮助孙叔敖之子。这是优孟巧于周施的说话技巧和策略,并不是客观事实。而C项望文生义地认定“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为客观事实,这严重地曲解了优孟的语意。

(三)概括模糊,范围不当

6.(2005•重庆•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助他入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原文相关的语句是:“(侯可)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入京,里中醵金赆行。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辄己马载之,徒步而归。”由此可知,侯可从京返乡后,把剩下来的钱全分给了其他应举的人(悉数其余与同举者),而不是A项的“回来后将钱分给其他同举者”,A项转述文意将部分误判为全体,范围不当。

7.(2005•浙江•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

此项赏析错误有二,一是“民风”界定范围模糊。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褒城驿的兴衰变迁,诣出大小官吏过往驿站,极尽贪欲破坏之能事,毫无爱惜保护之心。这是“官风”不正的表现。“民风”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民风”包括官风,狭义的“民风”仅指弥漫于百姓贫民之间的一些社会风气。A项笼统地说“民风”不明晰,不恰当。二是“奢靡”不当,结合全文来看,文章是借一驿之兴废推及天下盛衰之理,指出官制不善,吏治败坏是导致民生困顿的根本原因,批判锋芒指向朝廷。“奢靡”只是表象,官制不善(各级官员频繁轮换就像过往驿站一样)才是实质。因此,C项相关内容改为“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官制不善的不满”才准确。

[1] [2]  下一页


觉得把握置错规律,提高解题能力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解题技巧   能力 ,语文大全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