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日期:11-07 20:43:33| 语文备课|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方面的资料,


 4.2词的义项和多义词
一、词义的义项
一个词并不一定只有一个意义,这些不同意义就叫作词的义项。词典中同一个词下面列出的一个个的意义也就是这个词的义项。一个词有几个义项,要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多少来确定。如果一个词只反映一类或一个对象,这个词就只有一个义项;如果反映的对象不止一个,这个词就有多个义项。比如“肺”在词典中的释义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只有一个义项;而“摆”在词典中的释义是“①安放;陈列。②显示;炫耀。③来回摇动;摇摆”。因而有多个义项。义项既包括词的理性意义,也包括词的色彩意义。比如“帽子”有“①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装饰的用品。②比喻罪名或坏名义”两个义项,后一个义项就有贬义色彩。
分析描写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只能以义项为基本单位。因为即使一个词有多个义项,在一个特定场合也只能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这就像一个人可能有“爸爸、教师、主任”等不同身份,但在特定场合却只能以某一个身份出现。因为义项不同,词义所反映的对象也就不同,附加色彩也可能不同,甚至语义组合关系也会存在差异。例如“吃”至少有两个义项,一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一是“吸收(液体)”。前者只能用来陈述有生命的事物,如人或动物;后者则不能用来陈述人或动物,而只能用来陈述无生命的事物,组成诸如“宣纸吃墨”、“菠菜吃油”之类的句子:两个意义的“吃”不能混为一谈。
二、单义词和多义词
一个词如果只有一个义项,就是单义词;如果包含多个互相联系的义项,就是多义词。可以设想所有的词在刚产生的时候都一定是单义的,即一个词只对应一个意义。但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个词所表达的意义逐渐增多了,词的用法不断扩大,这就形成了多义词。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客观事物之间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人们在使用词时就有可能根据这些联系,用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产生出与原来词的意义有联系的新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因为语言中的语音形式总是有限的,而语言要表达的意义又总是不断增加,用数量有限的语音形式去表达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意义,就必然会出现一个语音形式承载多个意义的现象。
一个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最初的意义,一般来说最早在文献出现时的意义,就是这个词的本义。比如“兵”的本义就是“兵器、武器”,这个意义现在还保留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里。除本义以外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其他所有意义都是一个词的引申义。比如“兵”后来又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的“兵”)的意义,就是“兵”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现在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这就是基本义。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牛”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指一种哺乳动物;“铁”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指一种金属:它们的本义和基本义是一致的。“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现在基本义却是“军事”或“兵士”;“取”的本义是“割耳朵”,现在基本义却是“拿到身边”:它们的本义和基本义是不一致的。
“引申义”顾名思义就是词沿着客观对象间的相关性联系或相似性联系引申出来的意义。相关性的词义引申方式是“借代引申”,即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稳定的联系,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和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想关系,从而使词产生新的意义。比如“西瓜”原指一种草本植物,后又用来指称这种植物的果实,这是用整体来指称部分。“便衣”原指“平常人穿的服装”,后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来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茅台”原是一个地名,后又用来指“茅台酒”,这是用产地指称产品。相似性的词义引申方式是“比喻引申”,即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背在背上而使人有负重感,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与之相似,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又如“高峰”原指“高的山峰”,后来又有“事物发展的最高点”的意思;“放炮”原指“使炮弹发射出去”,后来又有“发出猛烈抨击的言论”:后者都是比喻引申义。
三、多义词和同音词
读音和写法都相同的词有多个意义,这些意义不一定属于同一个词,或者说这个读音和写法相同的词也不一定就是多义词。多义词的几个义项反映的对象不同,但应该有可以感觉得到的联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它们就不能算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而只能看作是不同的词,即“同音词”。如汉语的“花”,在“种了几盆花”里是“可供观赏的植物”的意思,在“又花时间,又花力气”里是“耗费”的意思,这两个意思之间毫无关联,因而它们不能算是同一个词“花”的两个义项,而只能看作是同音词,也就是有两个都读作和写作“花”的不同的词。
有些词是多义词还是同音词很容易判断。比如上面说的两个“花”。又如“站立”和“车站”的“站”,“大米”和“三米(长)”的“米”,“别了,司徒雷登”、“别上校徽”、“别有风味”、“别去”的“别”,意思都没有联系,所以都是同音的词。“头”这个词,如果只看“杀头、烟头、头班车”中的“头”,好像也找不到什么联系。但实际上“头”有许多意思,彼此有复杂的引申联系,比如:(1)由“头颅”引申为“头发(剃头)”;(2)由“头颅”引申为“领导(头儿)”;(3)由“头颅”引申为“物体的顶端(山头)”,再引申到“事物的起始(起个头)”,再引申到“物体的残余部分(烟头)”,再引申到“某一侧、某一方面(咱们这头)”;(4)由“头颅”引申出“第一”的意思(头等、头号),再引申到“次序在前(头班车)”,等等。可见上面几个“头”的意义联系虽然一下子看不出来,但还应该算是同一个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当然有些词在词源上意义有联系,但现在几个意义的联系已经中断,也可以不再看作多义词的义项。比如介词的“把”肯定是从动词的“把”发展来的。“把”的本义为“握”,又有“掌握,把守,拿,用”等义。如《史记》:“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唐以后有“谁把长剑倚太行”(韩愈)、“应把清风遗子孙”(方千)的格式:其中的“把”都是动词。后来“把”的用法越来越虚,发展成表示对有关对象的处置,如“把林冲横推倒曳”(《水浒传》第七回),“把宝玉的袄儿往自己身上拉”(《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到现代汉语说“把窗户关上”中的“把”,更不具有实词义了。由于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把”(把大门打开)和动词“把”(把大门)的意义联系已经中断,至少感觉不出来了,所以应算作同音的两个词。

[1] [2]  下一页


觉得《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备课   资料 ,语文大全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