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说到“境界”──诗歌鉴赏题的复习思考

从“语境”说到“境界”──诗歌鉴赏题的复习思考
日期:11-07 20:39:31| 诗词鉴赏|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从“语境”说到“境界”──诗歌鉴赏题的复习思考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方面的资料,


四川资阳中学 邱泓又

    2002年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成了主观题,这可以说是一种本质上的改变,表明社会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要求的提高,这对我们教师更是一种挑战。据2002年《考试说明》介绍,诗歌鉴赏原来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古代诗歌鉴赏和现代诗歌鉴赏。采用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已经有些年辰了。2002年采用主观题的考查方式,学生的答题量增加了,就不能古代现代都考。命题之所以采用古代诗歌为考查内容,一是从能力出发,古诗和新诗在鉴赏,在考查的能力要求上都是一致的;其次是,从命题的选择范围上来看,古代诗歌比现代诗歌可以选择的余地要大得多;第三,古代诗歌不少诗句或脍炙人口,或深蕴哲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高考出题者看重的即是古代诗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而我们最怕的就是说到文化内涵,特别是用我们手中那支秃笔表达我们心中并不多见的文化内涵?

《考试说明》特别指出: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我的理解,当然就是指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性的赏析,注意,只是赏析,不是评论。无需引经据典,也不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赏鉴即可;当然,如果考生的诗文修养比较好,能够以比较鉴赏的方法,据典、据诗赏诗,那应当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有权威人士特别指出,如果诗词用到的典故是我们课本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这就说明,我们在复习诗歌鉴赏这一块儿时,特别不能忘记的是教材,教材是形成学生鉴赏能力的起点。以教材为依据,以教材中所体现的古典诗词和文化知识为依据,引导学生形成一整套能够为鉴赏服务的知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来,诗也好,文也罢,都是全息性的文本,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仅从“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和“诗歌鉴赏可能出现的题型及其对策”两个方面的问题,就我的理解予以汇报,不当之处,还望老师们批评指导。

一 关于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

(一)在背景中理解文本。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外化,是诗人用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情感的,具有着无限美感的文本。不同时代的诗作有着不同的特点;如盛唐时期,国富民强,其边塞诗多苍凉悲壮。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虽不免沉郁,但悲不有壮,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就算是同时代的不同诗人,其作品也有不同的特点。同处盛唐,李白的诗激情浪漫、豪迈慷慨;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忧国伤时。即使时一诗人,在不同的时期,其诗作也有不同特点。早其高吟“会当凌绝顶,一览从山小”的杜甫,晚年却悲伤地歌吟自己不幸的一生:“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虽境界博大,但苍凉而沉郁,读来令人泪下。

以往的经验是,高考试题中,如需要考联系诗人生平及背景解答问题,出题者往往以注解的形式告诉考生诗歌写作时间。考生应当细心从中揣摩出一定的内容来。例如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荒凉和现实的种种无奈,面对超现实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执着这一矛盾,想起了《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来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一番感慨太息之后,脱口吟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首超越历史,超越现实而又直逼现实的伟大的哲理诗就这样诞生了,对于这着富有创新意义的诗作,如果我们不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那是很难读懂的。

(二)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诗人用以表现思想内容,反应思想感情的最基本的手段。高中教材中有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的鉴赏;唐代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其中“一”字看似平淡的一个数字,其实有无穷意蕴。梅花先于百花而开谓之“早”,而此枝先于众梅而开则更早。着个“一”字,“早”的意味便全来出了,巧妙地照应了诗的标题。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玉壶冰心自喻,既是其忠贞纯洁的自我表白,也是对那些诽谤者和谗害者的有力回击,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又如杜甫《蜀相》“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碧柳、春色、黄鹂本是春光美景,但这些表达美景的词汇前,却明明白白地嵌着“自”、“空”等字眼,点出其景色虽好,却无人踏赏,写出了英雄的寂寞,更写出了诗人的孤愤。

这令我想起了王维在《鹿柴》写的诗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孤独既是追求精神自由和宁静心境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追求精神自由和淡泊宁静的精神土壤。因为与月对饮也好,和嫦娥共舞也罢,那无非是内心波澜的外化。我们得承认,孤独对心灵的陶冶,是别的情绪无法比拟的。对于高尚的人,孤独是达到淡泊宁静的捷径。看看李白吧,这个特立独行的灵魂,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是和者盖寡的,他不可逃避的面对着孤独的纠缠,但他不感叹更不放弃,而是细心地去品味和体验。与无情物对饮、共舞,与无情的影子形影相悦,这种看似欢乐的情景,所折射出的是内心的落漠凄凉,令人泪下。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相约,则是对自己即将面临的更加孤独的人生所发出的一声叹息;这种相约,其实就是一种含泪的歌哭。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中所提到的“敬亭山”,地处宣州,是六朝以来的江南名胜,大诗人如谢灵运等曾在此做过太守,那是墨客骚人心中的麦加圣地。李白一生七游宣城,天宝十二年秋,再游宣州,重新面对敬亭山时,长期的漂泊所体会到的世态炎凉,使他突然发现自己似乎找到了安置心灵的地方。是啊,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而不是官场的喧嚣,尘世的浮华。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要学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并玩味推敲,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所抒发的情感。

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要学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并玩味推敲,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所抒发的情感。

(三)从图景中体会其心境,进而把握其意境。

意境,是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国维先生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断,他认为,“词以有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境界的分类上,我觉得最值得我们汲取的,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说法。所谓有我之境,就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境界。所谓无我之境,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 [2]  下一页


觉得从“语境”说到“境界”──诗歌鉴赏题的复习思考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诗词鉴赏   诗歌鉴赏 ,诗词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