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高考复习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高考复习
日期:11-07 20:39:31| 诗词鉴赏|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高考复习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方面的资料,


 王坤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出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
(3)以物托人。例如王昌龄的《少年行》:“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扬。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这里没有提到少年,实际句句在写少年,从服饰、地位、声势烘托出少年;再用少妇来烘托,用少妇的得意心情,暗中点出这个豪华煊赫的人物正是她的丈夫。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可以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方面形容、描绘或烘托。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自然,有趣。把水上采莲的画画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又如欧阳修《蝶恋花》前三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头两个“深”字的连用,渲染了庭院的深广,是极深极深的意思。到底“深几许(多少)”?二三句具体描写,杨柳多得数不清,所以有烟雾笼罩的感觉,像帘幕重重数不清。
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
再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3、衬托/对比/烘托 
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高考中经常考查考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这三者的区别,往往混为一谈。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即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衬托出雪之大、之猛。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述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又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句写秋景,有悲凉意。后两句写悲秋多病,以哀景写哀情,是陪衬的名句。又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这种以美衬美的手法,是陪衬。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前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写山势的峭拔,衬托出了水势的汹涌奔腾咆哮;二句借水势汹涌衬托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两句起到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的作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金陵野录》),古诗词中不乏这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出征时的愁苦);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回家反衬出心情的愉快)。”又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如若耶溪》),—噪一鸣,反显得“林逾静”、“山更幽”  (以响衬静),这是反衬。

[1] [2] [3] [4]  下一页


觉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高考复习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诗词鉴赏   高考复习 技巧 诗歌 ,诗词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