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尝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尝试
日期:11-07 20:40:16|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尝试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325802]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高级中学   罗明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成了千夫所指,有道是:误尽苍生是语文。语文教科书所应有的权威性、原则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语文课堂所特有的感性、个性和形象性逐渐消失。僵化的、教条化的纯技术教学占了主要地位。孩子天生的人性被扭曲了,创造性被扼杀了,教师们成了灵魂的役使者。一时间,各种抨击铺天盖地。
当然,在指责抨击的同时,更多的有识之士是为中学语文教学[其实也是整个教育现状 ] 探根求源、出谋划策。针对我.国教育一味的适应现实政治、经济,成为经济改革的“应声虫 ”,有学者提醒人们注意“教育的超越本质 ”; 针对我.国教育长期以来“目中无人 ”, 有学者大声疾呼“教育活动是主体性活动 ”;针对传统教学论把教学过程仅仅规定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有学者提出“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要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等等。这当中,呼唤语文教学回归以人文精神为旨归的人文教育本位,成了一股最强音。人文教育,也正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主流。
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本位特征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
渗透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许多学校在升学的压力下,为了扬长避短,过早地进行文理分流,并且扬理抑文,不仅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某些欠缺,也直接影响了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特征的文科方面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此影响下,学生片面地 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学习上急功近利,过分重理轻文,兴趣单一。广大的语文教师也在高考平均分的逼迫下,以“考纲”为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教条化,方法单一化,并且推崇逻辑推理,强调技巧性,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意味和文化品位。
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和时代又迫切地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使不同走向的学生不仅能对人类共同的文化以及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灵魂健全而不匮乏,有较高的生活品位,而且通过教育,使不同天资的学生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把握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根,为使不同能力不同倾向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奠定基础。
以人为本 ,具有发展意识的教育,才是顺应我们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包含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超越的人性观、注重陶冶的课程观和非强制性的方法观四个方面。在当前教育和社会需求产生重大矛盾的状况下,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人文教育强调,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其实施者也是人,因而,以人为中心应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其本职工作。具有人文精神倾向的思想家、教育理论家、美国人赫钦斯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制造基督教徒、民主党员、工人、农民、商人,而在培养人类的智慧,发扬人性,完善人。教育应该促进人生的价值,即帮助每个人聪明地、愉快地、象样地活着。
人文教育还更进一步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应该强调整体人性观,应该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域发展。认为过于重视理性,偏于知识,会导致人格的分裂,造就不完善的人。
在课程观上,人文教育的总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选择课程的依据在于对人生有无意义,而非职业的考虑或实利的考虑;第二、课程知识的选择倾向于人文学科;第三、课程内容具有浓厚的崇古特征;第四、课程组织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人文教育以培养完美人格为理想,认为学科知识具有特殊的功能,如能很好掌握,则有助于个人理智、道德、情感及各种能力的成熟。并且指出,哪些知识可以构成教材,并非仅仅依据这些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还必须考虑学习者的愿望和要求,看看是否有助于学习者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是否适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
甚至在教学方法上,人文教育坚持非强制性的方法观,反对权威主义和体罚,崇尚自由精神,提倡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人文教育家们致力于创建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完善人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尝试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 》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学的各学科中,语文应该首先挣脱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教学体式,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为重视对意义和价值的揭示;由只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工业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和发展;由只注意了对学生的占有和改造,转变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使教学越来越有人情味。
依照现状和人文教育的特点,我认为,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 ]关注心灵。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雅斯贝尔斯语 )。在师生关系上,人与人之间是“ 我和你”的关系,是灵魂之间的交流,而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无机条件之中。”这从根本上揭示了人与自然存在物的不同。教育如果只从客观层面去把握人,那把握的只是物化了的“人 ”。而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的,是人具有的“自我 ”的观念。所以,要想把握单一的不同于其他个的“人”,就必须把握他的“自我”意识,即关注心灵。关注心灵,第一是要处理好师生关系。现在一般的提法是,师生在课堂上为“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关系,在平时是朋友关系。但我以为,师生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性”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是相互的。关注心灵,其次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心灵。高中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都是精品,许多的文学形象血肉饱满,他们的心灵就很值得学生去关注。在高三总复习时,我吩咐学生罗列出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并做同类比较。结果发现,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使学生对人物的把握更深入了。《崤之战》中的晋原轸(“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隳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与《鸿门宴》中的范增(“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一样的足智多谋,一样的忠心耿耿,也一样的率直刚烈,何等相似!此类人物还有荆柯、樊於期、屈原、文天祥等等。此外又如:母性形象——华大妈、夏四奶奶、老妇人(《夜》)、葛朗台太太、巴威尔的母亲、淳君的母亲(《一碗阳春面》)等,悲剧人物——玛蒂尔德、葛朗台、别里科夫、阿Q等,都可以做非常有趣而又深入心灵的比较。学会关注心灵,就学会了把握人物,也学会了把握自我。

[1] [2]  下一页


觉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尝试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教学 语文 中学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