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教育的“谐振效应”

浅谈学校教育的“谐振效应”
日期:11-07 20:41:08|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浅谈学校教育的“谐振效应”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广东番禺中学高级教师 林燕南

学校教育的“谐振效应”,强调的是平衡、有机、统一、亲和、和融洽,即追求教育内部、外部主客体间互促互利的亲和性、主客互换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等,其目的则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和谐共振”教育模式的具体表现首先是由传授知识、灌输知识变成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第二是由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变成了灵活多样的启发、诱导,对话、讨论等;第三是学生由被动的客体变成了积极的主体和中心。和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优良的品德、灵活的创造力、文雅的举止、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和谐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之上产生的“谐振效应”,从而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一.树立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及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观是实现“谐振效应”的前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应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然而,透视我国当前的教育实际,不少的教育者仍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在于还没能跳出传统学生观的桎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忽视乃至扼杀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对这种学生观支配下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说:这种教育是把活泼的儿童做为书架子、字纸篓;先生便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家;学校便是制造厂。遗憾的是,在我们当今的学校里,陶行知先生当年所批评过的现象仍在大行其道,那种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仍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学生学得消极、被动、沉重、痛苦。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所指出的:学习是强制性的,充满了厌倦和恐惧,儿童的心智疲劳了,他们的神经系统倦竭了。他们变得懒散、沮丧、沉默、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毫无童年的乐趣。这样的教育与其说是对学生的教育,还不如说是对学生的摧残。为了使充满童真的心灵里活着的人性获得自由和解放,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责任。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教育工作者存在着很深的等级观念,他们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只能是教育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不能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否则,就会丧失教师的尊严和权威。于是,他们便把自己高高地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有时甚至是采取训斥和惩罚的手段去管教学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教师的尊严、树立教师的权威。殊不知,其结果却是恶化与学生的关系,伤害了他们幼小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其教育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它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等都将变得软弱无力。故此,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必须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以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在美国,中小学的老师从来不称为老师。年轻的、没结婚的、离婚后单身的女教师,一般都称呼“小姐”。结了婚的女性则被称为“太太”。所有的男教师一律称为“先生”,就连校长、督导都概不例外。可见,如果孩子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孩子的“自然人”不管有多幼小,也能以平等的“社会人”出现在社会交往中,那么,这种平等的朋友关系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众所周知,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学生交朋友。朋友关系是师生关系所无法取代的一种人际关系,一旦建立起了这种关系,学生便会向你敞开心扉,吐露真情,把你看成是最值得信赖的人,这样,你的教育才能被他们所愉悦地接受。相反,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待,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是可笑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文中指出的:“要珍惜儿童希望你成为他朋友和导师的愿望。”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曾多次疾呼: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爱,是教育的前提。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学校教育效果的高低和成败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相关。一所学校中的干部与群众、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其中,尤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必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和谐教育是把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视为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因此,可以这样说,树立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及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观是实现“谐振效应”的基本前提.

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和谐是取得“谐振效应”的保证。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双重社会角色,他们既是社会对年轻一代要求的代表,又是将这些要求转化为学生发展需求的中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又要为学生发展寻找并创设所需要的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师要从微观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为己任的受教育者,是教师进行教育实践的客体。但是,教育劳动与其它劳动不同,教育劳动的对象是人,因而决定了教育劳动并非是单一的主客体关系,还存在着双重主体。针对于教师的教育劳动而言,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而针对于教育内容、教育影响而言,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不同于物,他们是有血有肉、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不仅具有受动性,而且还有能动性,对于各种外部教育的影响,他们具有选择性,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和容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实现的。根据学生地位的这种两重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塑造,指导他们进行规范化的学习。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杨振宁教授也曾经指出: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思维的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情感的教师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杨振宁教授讲的虽然是课堂教学,却也道出了当前我国教育的弊端。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学生的情感、个性、主体性、创造性都在无形中被泯灭了。君不见,在堂堂亮亮的教学搂里,坐的是一片苦闷的灵魂和一双双疲惫不堪的眼睛,这是多么令人悲哀啊。巴金老先生曾痛心疾首地说:当他看到他的小孙女每天做功课到深夜,便想落泪,认为这是在摧残儿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面对的是刚刚张开稚嫩的眼睛或刚刚在社会试步的儿童和青少年。故此,合格的教师第一必须具备的要素就是他的生命之爱,他的民主思想,他的人文情怀。正如陶行知先生谆谆告诫的:“为师的不要只满足于桃李满天下,而要做到爱满天下。”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必须向教育的本源回归,它的要义是把学生当作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的学生观。

[1] [2]  下一页


觉得浅谈学校教育的“谐振效应”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学校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