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只受伤的“羚羊”——《羚羊木雕》课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

那一只受伤的“羚羊”——《羚羊木雕》课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
日期:11-07 20:43:33|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那一只受伤的“羚羊”——《羚羊木雕》课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原帖地址:m/thread-35241-1-1.html

五柳先生

本文发表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749510100g9zg.html


【缘起】前段时间,在我主持的我县初中语文教研会上,张老师执教了《羚羊木雕》的公开课。这节课基本上是按教科书① “研讨与练习”的几道题目安排的教学步骤,分角色朗读课文、排演课本剧、课堂辩论赛……(具体教学过程略)一节课很是热闹。坐在下面听课我就想,这节课学生究竟有多少实实在在的语文性的收获?如何对待友谊和金钱,如何处理“我”与父母的矛盾,讨论这些问题,在教学内容上首先有没有偏差?因为这并不是语文课本身固有的学习目标。语文教学,课文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我从包里拿出《教师教学用书》翻了翻,“教学建议”第一条就是“从议论是非入手,是最自然的做法”,这是典型的跟着课文内容跑迷失了“语文”的教学思路。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一个语文化的过程。然而,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都没有提供应该如何进行语文化的操作方法,反而提供了去语文化的“研讨与练习”和“教学建议”。
在评课的时候我说:如果我教这篇课文,如果也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我会就这场“木雕风波”让学生现场采访他们的“父母”——在座的各位听课老师,这叫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如果是没有听课老师的家常课呢?我会把“研讨与练习”的二、三题放到课下,让学生回家和父母共读《羚羊木雕》,回到课堂上请学生转述他们父母的意见。节省出时间来我要做一件更有价值的事:讲述——角色换位讲述课文故事。把学生分成五个组,分别以妈妈、爸爸、奶奶、万芳和万芳妈的第一人称口吻讲述课文故事。改换了立脚点和叙述视角后再来叙事,这不是容易的事,学生头脑稍不清醒,就会忘记自己的新立脚点,跟着课文原来“我”的立脚点跑掉。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则无论是小说的含义,各种人物的性格心理神态动作,以及文章的脉络行文的方法等,都可以学到手。
这节公开课上一个女生提出了一个了不起的问题——“万芳作为一个女孩子玩小刀,在操场边的树底下换裤子,根本就没有女孩子的样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老师不能决。这个问题也确实让人难以理解,老实说,如果是在前天我突然听到学生的这个疑问,我也解答不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昨天我上网查阅这一课的资料——听课前我也要备课啊。你发现了吗?教科书题注中写到:标题是编者加的。原题是“反悔”。有改动。——顺着这个线索,我搜到了一篇很有价值的资料,在《语文学习》的博客里有张之路先生的《关于<羚羊木雕>》②一文,于是我顺藤摸瓜,搜到了《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这才知道我们看到的《羚羊木雕》在编入教科书的时候经过了编者大量的删改,入选教材的文本与改编前的原本有着比较大的出入,严格地说,改编后的《羚羊》是一只受了精神创伤的“羚羊”,已经基本上不是张之路先生笔下原来的那只“羚羊”了,这样的改编给人的感觉几乎成了“再度创作”了。课文的改编总体来看我认为是失败的,为什么“万芳”没有女孩子的样子,其实这个问题在作者的原文中根本就不存在,原文中的“万方”是个男生啊!(众会心一笑)作为万方的朋友——“我”,自然也就应该理解为男生了,而且作者本人就是男的。编者扭曲主人公的性别,确实不太妥当。这个女生的质疑让我突发奇想,我忽然意识到作者的原文也是一笔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的教学资源,于是我又萌生了将两个《羚羊木雕》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的想法。知道了删改这个情况后,我教《羚羊木雕》,就只做一件事:把作者的原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来讨论编者删改的效果,我觉得应该能上出一节比较纯正的语文课来。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能这样上。比如这篇课文,如果我不知道删改这个情况,我就还是前面说的“家常课”的那个上法。
张老师跟我说,李老师,我觉得这个比较阅读的思路很好,按照这个思路我明天讲一遍试试。我说,好啊,明天我也来听听。会后我们从网上下载了《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③,敲定了几个比较点,并制订了这个学习任务:下面是张之路《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1、比较一下课文和原文,看看课文删改了哪些地方。2、请你来评价一下删改的效果——你认为删改成功的地方和不成功的地方及理由。我们将这个“学习任务”和删改前的“原本”《反悔》印发给学生,准备在明天的课上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和原文的区别,比较两个文本的优劣。

【现场】师:(大体了解了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后,示意在第一堂课上提出疑问的那个女生)为什么“万芳”没有女孩子的样子,读过原文你明白了吗?
生:原文中的“万方”原来是个男生!怪不得“万芳”在课文里的表现让人感到有些别扭。
(说明:后面的记述中凡涉及课文时用“万芳”或“她”,涉及原文或同时涉及课文和原文时用“万方”或“他”。)
生:这样一改,课文中的“我”自然也就成了女生了。编者为什么非要改变主人公的性别呢?
生:女孩子性格比较柔顺,感情比较细腻,比男孩子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
师:编者可能也是这样考虑的吧。从注解中我们知道,原文的题目是“反悔”,为什么编进教材时要改成“羚羊木雕”呢?
生:“反悔”太直白了。“羚羊木雕”就比较含蓄,也很耐人寻味,给了读者构思和想象的空间,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个题目。
生:“反悔”感情倾向明确,它只是站在“我”的立场上,突出了“我”个人的内心感受。以物为题那就不同了。
生:以“羚羊木雕”为题,一方面显示了此物的重要性,表现了两代人不同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羚羊木雕”也是“我”和朋友感情发展的见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生:“羚羊木雕”这个题目不偏不倚,便于客观地全面地反映每个人物的内心感受。
师:“羚羊木雕”是中性词,不褒也不贬,更客观更理性,可以使读者站在每个人物他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这个题目还好在它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和文本的张力。大家也注意到了,原作被编者掐头接尾,说说你的看法。
生:课文删去了原文前面的五个自然段,这样处理对文章没有太大的影响,也使得文章更为简洁。
生:课文删去了原文前面的铺垫,难免显得有些生硬和突兀,我更偏爱原文的开头。原文开头前两段的场景描写衬托了“我”内心的沉痛,后三段则体现了家庭温馨幸福的一面,和下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课文直接以妈妈突然查问羚羊的下落开头,就体现不出原文开头所表现的那种意境。

[1] [2] [3] [4]  下一页


觉得那一只受伤的“羚羊”——《羚羊木雕》课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羚羊木雕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