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日期:11-07 20:43:33| 教学实录|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方面的资料,


 师: 我这个人有很多优点, 有的优点大家一看就能发现。⋯⋯看不到的优点也不少, 比如我音色好, 歌唱得很好, 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歌。唱歌还得有音乐伴奏。( 播放曲子《遥远的思念》)
师: 古人所说的“唱诗”的“唱”, 实际就是吟唱, 就是朗诵。诗歌本来就是拿来吟唱的。今天我给大家吟唱的是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从第一句朗诵到最后一句, 大约历时14 分钟)
师( 微笑) : 我读得好吗?
生: 好!
师: 是艾青诗写得好, 还是老师读得好?
生: 诗写得好, 老师读得更好!
师: 诗写得好, 老师才读得好。这么好的诗就该好好去读, 满怀激情地去读, 读出感情来。先看第一节。( 用问答方式教授第一节和第二节,然后进入第三节)
师: 第三节,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 我认为这里语言太嗦了。我这样改:“大堰河, 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 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 不是更简练吗?
生: 不好。
师:为什么?
生: 这些修饰语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
师: 对。“被雪压着的”显得—
生: 冷清。
师:“草盖的”“枯死的”“一丈平方的”都说明大堰河
的什么呢?
生: 身世的悲苦。
师: 很好! 我们来读读这一节。先听我读一遍。( 韩老师很有感情地读完, 又让学生读, 指出其读得不好之处, 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师: 诗的第二部分写了大堰河勤苦的一生。( 板书:勤苦一生)看看大堰河干了多少活呀, 像一架劳动的机器, 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如此劳碌, 如此辛苦, 但每每干完一些活之后, 她有没有休息呢?
师: 大堰河一直在忙, 她一停下活就去抱着诗人艾青, 说明她对诗人———
生: 疼爱。
师: 好! 我们再来读读这一节。这节朗读时要与前面不同。第一句要缓慢, 突出“厚大”,“抚摸我”要读得轻柔, 但是却要强调。接下来的连续八句的“在⋯⋯之后”要读快一点, 突出工作的多和忙。最后一句再读得恢复缓慢、深情。先听老师示范一遍。( 朗读)
师: 咱们班男生谁读得最好?我们请他来读一读吧。( 一男生在众同学推荐之下站起来, 学着韩老师刚刚的语调读完第四节)
师: 读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 那就鼓励一下。
( 大家都鼓起掌来)
师: 我再改一次, 往下一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一句, 我觉得, 肯定丢掉了一个字, 丢掉了一个“我”字。应当说“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我’自己的家”, 是不是呀? 这次, 老师的见解肯定对了!( 有不少学生同意老师的观点, 频频点头, 且动手在课本上加上了个“我”。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 老师就把不同意的学生叫起)
生:“自己”是客观的, 那确实是诗人的家, 而“我自己”带有主观色彩, 在诗人心里承认的家, 诗人在这里用“自己”, 而不用“我自己”, 说明诗人心里并不承认这个家。
生: 我觉得, 这里的“自己”不是“艾青自己”, 而是“父母自己”。如果在“自己前面”加上“我”, 就成了“艾青自己”了。
师: 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 家不是艾青的, 而是“父母自己”的, 艾青根本不认同父母的家是自己的家,他认同的是———
生: 大堰河的家。
师: 所以, 这句话, 诗人是不是丢掉了一个“我”字?
生: 不是。
师: ( 似乎无奈地) 还是老师的意见不对。( 稍微一停顿) 不过, 老师又发现一个问题, 有一句话写得不好, 我要改一改。“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如果改成“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 就好了。( 似乎颇为得意) 老师不但会朗读诗, 还会写诗、改诗呢! ( 学生几乎都摇头)
生: 老师的绝对不好。
师: 还绝对不好? 说说为什么?
生: 你改的诗, 情绪根本就不对! “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好像盼望着急切回父母家一样, 愿望终于实现了, 非常高兴。而作者原来的意思是不愿意回
去。
师: 我的改句———表明作者盼望着回去, 非常高兴,而原句———表明不大情愿回去, 你能把这两种情绪通过朗读, 表现出来吗?( 生分别读, 把老师的改句读得快而兴奋, 而把原句也大体读得一样, 区别不明显)
师: 我的改句, 你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
生: 放在“终于”上。
师: 你读“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仍然十分高兴, 仍然愿意回去, 能重读一遍吗?( 生重读, 读得已经低缓)
师: 传达得不错。“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 包含着一种十分复杂的辛酸的情绪。听老师示范一下, 大家跟读。( 师范读)
师: 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性的字, 十分矛盾, 是哪两个?
生: ( 沉思)“家”和“客”。
师: 对! 大家有谁在自己的家像做客吗?
生: 没有。
师:“家”和“客”本是对立的, 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这一对矛盾, 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
师: 往下看, 仍然在这一节里, 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矛盾的写法?( 学生埋头边读边找出“我呆呆地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不认识”与“天伦叙乐”, 师启发学生得出正确认识)
师: 我再引申一下, 这种强烈的矛盾对比的写法、用法, 是诗人、艺术家经常运用的, 大家在其他地方还看到过吗? 比方, 在初中课本里, 有一首唐诗里面就有。
生:《卖炭翁》里面,“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1] [2] [3]  下一页


觉得《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教学实录   课堂 ,教学实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