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学语文教师的“创新”

解读中学语文教师的“创新”
日期:11-07 20:43:33|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解读中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云南省曲靖一中    任玲

在千年转换、世纪交替之时,人们都在更为密切的关注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人类对自身的未来作着怎样的准备。世界各国持续着上个世纪末的苦心营虑,筹划着自己的教育,因为谁都知道,孩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它们受着怎样的教育,所受教育的程度、质量,直接决定着未来人才的含金量和国家的实力。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国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步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时间,“创新教育”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如何解读“创新教育”?如何结合自己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解开“创新”的神秘面纱,切实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创新教育”的思想?随之成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倍加关注的问题。
下面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谈一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体现。                         


“创新”首先应该表现为能够接受新思想。青年学生是思维最活跃、接受新思想最快的一个群体,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太多的时候不是教师的理念超前,而是相对落后。在学生眼里,老师几乎成了“传统”的代言人。教师观念的陈旧、保守、落后,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近年来基础教育中许多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其实质就是学生对新状态的要求与社会、家庭、教师缺乏新观念之间的冲突。教师具备先进的理念,给学生一个“新”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无法想象,一个思想陈腐、冥顽守旧、不知变通的教师,怎么能够造就出富有时代气息、充满创造活力的人才。因此,学习、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尤其是与学生的思想常有最直接交锋的语文教师的第一要义。接受新思想,首先要学会反思,深刻地反省整个语文教育和自己的教学状况,要敢于对自我的陈旧理念来一个大胆的“格式化”,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目标,树立新的人才观、成才观。尤其那些过去经验丰富、颇富学识、有娴熟的基本功的教师,面临的其实是更为艰苦的摒旧择新的工作,因为放弃明显不足的、自己不满意的东西很简单,放弃自己一直引以为骄傲却不合时代要求的经验却是一种痛苦,不下决心是做不到的。新思想新理念是一切创新教育的行动先导,教师善于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先进思想和与我们的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育理论,努力让自己与新世纪同步,与新思想合拍,让自己在学生面前展示作为学科前沿人的形象,是体现自己创新意识、塑造学生创造人格的重要内容。



   “创新教育”不是可以靠贴标签出成果的,作为语文教师,把创新思想注入到自己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每一个设计中,每一次课堂上,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甜美的果实。
(一) 要让课堂诞生“创造”,就必须有适宜创新的土壤和气候,这是十分重要的前提。语文课堂,最需要教师营造平等、宽松、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有三重意思。其一,是要求教师能够放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减一减教师专制的高压,实现师生平等。有人曾将学生在常态与抑压状态下的理智活动进行对比,其比较结果如下图:[*1]
           常态中                            抑压下


理智活动在常态与抑压下的对比示意图

上图显示,学生在教师专制主义的压制下,容易产生不安、惶恐、忧郁或怨恨的情绪,理智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学习活动中常出现机械的、重复的、甚至是混乱的动作,茫然不知所措。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与人格的不健全,更不要说产生创造的火花。长期以来的封建师道尊严使我们习惯于旧的师徒关系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师生间是我说你听、我管你服的僵化关系,是师讲授徒接受的绝对服从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充其量只是“书袋子”、“饱鸭子”,往往缺乏创造的生气与活力。其二,是实现课堂内学生之间的人格平等。应试的枷锁使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按分数给学生分出三六九等,受青睐的是少数成绩好的优等生,班级里的多数人常年处于竞争的惶恐、落后的焦虑甚至受歧视的难堪之中。创新教育的课堂上,学生都是“人”,都需要教师不只是从考试成绩、从知识的角度而是从“人”的角度来尊重他,培养他,尤其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需要支持和鼓励。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2]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最平庸、在智力发展上最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够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尊严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3]成功的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课堂的主人,都有权利、有资格、也有能力获得自身的超越与发展。其三,是指对学生个性的发现、爱护、尊重与发展。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一种加工厂式的教育,教师按拟定好的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课程,统一的结论,统一的教法,统一的教育流程去“加工”学生,在这种加工中,“合格”意味着“全体一致”,成功意味着没有“异类”,学生成了服服帖帖的丧失自我的答卷机器,教师的职责似乎成了教会学生习惯于炮制现成的说法。创新,意味着我们要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最活跃、学生的思考最能表现自我独特个性的课堂,激励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虽然带着稚气童真却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尤其是那些言行偏激、时逾常规、在群体中显得过于尖锐、不投众好的“不受欢迎”的学生,在他们敢说真话、肯掏真心的时候,不要把他们当“异类”扼杀,当“害群之马”驱逐。“欲求千里马,需爱百里驹”,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学会放弃只用一种“常规”来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更多地宽容,包容那些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言行,因为,真正的创造性可能就孕育其中。

[1] [2] [3]  下一页


觉得解读中学语文教师的“创新”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创新 教师 语文 中学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