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然见真情——《史记•陈涉世家》所表现出的情感世界 (人教版)

灼然见真情——《史记•陈涉世家》所表现出的情感世界 (人教版)
日期:11-07 20:47:40|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灼然见真情——《史记•陈涉世家》所表现出的情感世界 (人教版)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灼然见真情
——《史记•陈涉世家》所表现出的情感世界

内容摘要:
《史记•陈涉世家》无论是在布局谋篇上,还是在斟酌字句上,无不充满了炽烈的感情,可以说是司马迁感情世界爱恨情仇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倾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农民起义领袖充满了由衷的歌颂和赞美;二是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充满了同情和怜惜;三是对统治者的鄙夷和痛恨;四是司马迁的《史记》在抒发作者个人情怀的同时,也体现了所记载人物的情感。作者用写实的笔吻和极具文学色彩的语言,充满激情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摇了一个朝代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震憾人心的故事,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作者内心的爱恨情仇和无比的激情。

主题词:灼然  真情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是一部在文学和史学领域都闪耀着夺目光辉的经典巨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代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出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并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被后世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推崇,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了他在书中给我们详实地记录和展现了3000多年的历史外,还把自己的喜和怒、爱和憎、荣和辱、休和戚溶进了作品的字里行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读《史记•陈涉世家》,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无论是在布局谋篇上,还是在斟酌字句上,无一不充满了炽烈的感情,可以说是司马迁感情世界爱恨情仇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倾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农民起义领袖充满了由衷的歌颂和赞美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从此可以看出司马迁对英雄人物发自内心的倾佩和赞美。
而“世家”是记载诸侯国之事的,这是因为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司马迁把孔子列入了“世家”,不难理解,是因为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中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但陈胜也被司马迁列入了“世家”,却是一种例外。陈胜出身贫农,仅只是一位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的历史英雄。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更重要的是向后人表达了一种情绪,就是作者对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由衷的倾佩和赞美。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陈胜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对陈胜首先起义并为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奠定了基础而创造的历史功绩,司乌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
让我们再读一下《史记•陈涉世家》中的描写吧: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是多么的豪迈和侠气,写出了陈胜这位英雄内心的远大志向和气薄云天的情怀。此句画龙点睛,使陈胜与其他“佣者”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了陈胜的远大抱负,写出了他想要摆脱贫困和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当时,九百人戍渔阳,不幸中道遇雨,面对众人进退维谷,已陷入死地的局面,怎么办?逃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难得出“亡亦死”的结论。前进?“失期法皆斩”!左右皆死,进退同亡。这就是残暴的秦王朝的严酷、无理、置人不得不死、无论如何都得死的境地的现实。
这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改变了历史的英雄陈胜,他手中握着闪着寒光的长剑,昂首挺胸,用深邃的目光遥望着远方,神情镇定地发表了一番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以想见听众是多么激动,他们已忍耐了太久。“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一声对苦难现实的疑问,又是一句对人生不平的感叹,更是对那个吃人世界的悲愤的呐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于是,一个勇敢、有种、有血性的好男儿的光辉形象诞生了,并且永远地留在了炎黄子孙的记忆中。
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出了几千年来百姓心中的真实愿望,激发了后世的人们对人性的开放渴望,唤起了受苦受难的人们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点燃了可以烧毁一切黑暗的熊熊烈火。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那些饱受饥寒的贫苦人看到了一个新世界,历史由此获得了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力。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充满激情的由衷歌颂和赞美。
从文章中,我们也不难读出,这一句豪言壮语,虽然是语出陈胜,但却乎是司马迁发自肺腑的呐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将司马迁对命运不公平的忿懑和对抗、忍辱负重为命运而抗争的悲愤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句呐喊,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在司马迁的心中,充满了对这位改变历史的英雄陈涉的炽烈的歌颂。陈涉为人庸耕却对时局有真知灼见使之赞叹,陈胜出身贫寒但胸怀大志使之敬佩不已。

[1] [2] [3]  下一页


觉得灼然见真情——《史记•陈涉世家》所表现出的情感世界 (人教版)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