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与构建——中学语文文学教学审美本质呼唤

破坏与构建——中学语文文学教学审美本质呼唤
日期:11-07 20:50:32|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破坏与构建——中学语文文学教学审美本质呼唤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福建省龙岩二中   徐飙





文学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是审美,是美的感受,是美的鉴赏,是美的创造。我们进行文学教学,也许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但可以也应该使之学会在语言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接受)和创造美(活化输出)。在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的今天,尤其要把美育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第三次全教会进一步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山东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曾繁仁教授说:“我们从知识经济和信息科技革命的新视角来重新审视美育,得出的结论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美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审美情感比以往任何时候也都更加重要。”[1]可以说,这个时代在呼唤审美教育,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这项工作中毫无疑问的必须担负起最重要的责任。具体到文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地、清醒地认识现状,坚决地对违背文学教学审美本质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予以彻底的破坏,大力倡导、认真实践,构建文学教学审美框架,让美回归文学,让文学审美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当代语文课中文学教学审美本质缺失的状况与后果

当代语文课中文学教学审美本质缺失的状况是:

1、以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领悟。 

自从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问世以来,尤其是1951年它被引进到我国以来,他的注重理性分析的 教学法就长期统治着我国语文教学领域。这种理论,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对文艺理论家来说,对作品予以精密的科学的理性分析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我们的文学教学来说,却是弊多利少的。对老师来说,尽量多地拥有材料,尽量深入地理解分析作品,也是完全应该的分内事;但对学生来说,更需要的是对作品的“原阅读”,而不是经过咀嚼和“加工”甚至是曲解的非我的消化结果。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却是以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领悟的文学教学:教参、资料中来的所谓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写作特色、修辞手法、精妙语句、词语使用……等等,都要塞给学生、灌给学生,学生自己的理解空间极小,感性的悟得更无从谈起。席勒曾这样分析:“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的活泼性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的丰富性相关。分析能力占主导地位必定剥夺了想象的激发和威力,对象领域的进一步限制必定减少了他们的丰富性。爱抽象思维的人往往具有一颗冷漠的心,因为他们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打动人的心灵。……”[2]他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对我们的文学教学有什么启示?作为文学教学,其本质是审美的,理应以感性为主,以促进想象的活泼性和丰富性的提高为己任而不可听任理性的分析取代感性的领悟。 马尔库塞进一步评价席勒的美育思想,他说:“他诊断出文明的病症就在于人类的两种基本冲动(感性的冲动和形式的冲动)之间的对立,以及对这种对立的残暴的‘解决’:以理性压抑的专制既存体制去压倒感性。所以,对立着的冲突的和解,就涉及到取消这个专制——也就是说恢复感性的权利。……换言之,拯救文明将包括废除文明强加于感性的那些压抑控制。”[3]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美育的着眼点是人的感性的活动,我们的文学教育,也正是担负着这样的重任:废除理性的压抑控制,恢复感性的权利,拯救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不必去排斥理性——它不能也无法完全排斥,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阻止去抛弃对感性领悟的压抑。科技社会是文明的,但文明的科技社会、信息时代却更需要感性与理性、精神与肉体的完美和谐的结合。

2、以功利思想遏制审美冲动。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功利思想空前膨胀,于是人的思想、精神、情绪、情感都受到了空前的冲击。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早就有这样的深刻的忧虑。不仅发达国家如此,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样如此。我们的教育,尤其受到这样的严重的冲击,我们的文学教育,更是受到这样的打击。社会要发展,发展要人才,就不可避免要考试,要考试就要竞争,要竞争就必然要有人失败。可是人要生存,为了生存,为了在竞争中不败,就必须为了考试不顾一切,什么文学,什么情感,什么审美,都见鬼去吧!君不见,年年高考,年年是一阵厮杀之后,几家欢喜几家愁。这对我们的教学是莫大的悲哀。我们的文学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不是怎样去领略美,鉴赏美,而是怎样去猜测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怎样去防止被命题者套住,怎样去排除三项选准一项,去操练如何运用适合评卷老师口味命题者意图的文字答题。虽然近年的中考高考命题对此种情况已经在努力改变,但其效果并不如人意。具体教学中,漠视审美情感,不顾主观感受的轰炸还比比皆是。教文学作品,可以讨论,但最后你还得把“正确答案”(或称“参考答案”)记下来。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它需要审美的冲动,可是学生的这种主观性已被抹杀。审美是非功利的,在文学活动中,必须排除功利得失的考虑,才能进入作品的世界,但我们的本应该充满审美愉悦的文学教学课堂,却已被直接的“功利”目的掠夺得面目全非。

当代文学教学审美本质缺失的后果:

语文教材中包含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在人教社编写的原高中语文教材六册课本中,小说四个单元 (含节选),散文两个单元 ,诗歌三个单元,戏剧一个单元,文学作品共占课文总数的27%;文言文共11个单元,占课文总数的近30%。在人教社新编的高中教材全套六册中,古诗文约占课文总数的40%,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应该说,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材料,是我们引导学生主动地培养审美情感,充分地感受美、鉴赏美、参与美的创造的很好的渠道。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情况又如何呢?学生不爱学文学作品。小说,听老师分析,忙于记笔记;散文,听老师分析,忙于记笔记;诗歌,听老师分析,忙于记笔记;戏剧,还是听老师分析,还是忙于记笔记!面对美,学生累了,学生烦了。因为我们的老师心地太善良了,总怕学生听不懂,总怕学生理解不深刻;因为我们的老师讲课的感觉太好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太强烈了,总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像自己一样理解透彻,理解深刻;也许还因为有些老师太没主见了——我守着那么一大堆教参、资料、名家名论,叫我一个小小的中学教师又能如何是好!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且不论是否精到精彩精辟,总之是把学生自主体会领悟美的时间挤占到了近于零,总之学生没有时间去审美了,他只好听呀听,记呀记。如此这般,何来审美的乐趣,何来审美的愉悦,何来审美的欲望和冲动?在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下,我们得到了什么?学生得到了什么?

[1] [2] [3] [4] [5]  下一页


觉得破坏与构建——中学语文文学教学审美本质呼唤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教学 文学 语文 中学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