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素质教育是必然的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素质教育是必然的
日期:05-18 14:25:25| 教育学指导|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素质教育是必然的是关于教师资格考试 - 教育学指导方面的资料,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探讨素质教育问题不能拒斥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的难题。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素质教育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给素质教育以各种界定。这些定义,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思潮,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模式,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政策等等。这些见解虽各有见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展开,但却并未形成一种共识,因而很难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事实范畴,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价值范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质在于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与现代教育价值观念由冲突走向整合,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如果一味地认定素质教育就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范畴,进而从传统知识论的方法穷追素质教育的范畴本质,必然作茧自缚,陷入抽象的本质论的争论之中,难以自拔。因为我们探讨素质教育问题的目的,并非要想获得素质教育的概念的知识,而在于如何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理解和追求素质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呈现的意义。
  尽管素质教育具有广泛的解释阈,但我们认为,从教育价值论的角度来对素质教育进行界定是比较合适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个体主体精神,进而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其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1,素质教育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必然出路
  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我国基础教育长期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打上引号的“应试教育”具有特定的内涵,主要是指那种脱离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考试为中心,唯分是举,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典型的功利教育价值观念,表现在课程方面,就是偏重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忽视学生良好个性和道德操行的养成;从教学组织形式而言,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上的“满堂灌”,而学生一味地呆读死记;就师生关系来说,相互之间并非一种截然对等的“主—客”关系。在这种教育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分数成了学生奔一个好前程的敲门砖,排队成了教师的荣辱榜,升学率成了学校的生命线,而教育行政部门正是以此去调动并刺激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的积极性。如此,就使学校教育背负着沉重的考试负担,教师、学生、家长,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莫大的伤害,导致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背离了树人、育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只能应付,而缺乏实践中的创造能力,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素质教育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素质教育的提出,本质上属于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下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我国改革开放顺乎世界潮流而在教育领域进行改革的有力证明。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在面向世纪战略的考虑下,差不多都把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到了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
  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经过历时一年半的调查,提出了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为了积极参与“在全球进行着的才能的再分配”,提高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致力于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所谓“高质量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所有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尊重智力、成就和学问的品质,具备使用智力、成就和学问的能力,具备确定目标的能力,具备有秩序有系统地进行工作的能力。
  1983年底,法国全国高中改革小组向法国政府提交了题为“21世纪前夕的高中及其教育”的报告。报告指出,几个世纪以后,仅仅培养“尖子”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传统的教育目标已经发生动摇,正在转向“培养青年人,极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在智力、手工、体育和艺术方面的潜力,使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
  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通过了“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报告强调,为了使新一代面向21世纪,“在学校里要特别注意贯彻德智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使孩子们学到各项基础知识,具备人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及丰富的个性和社会性,培养真才实学、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
  从我国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分析,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期,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的利益原则一跃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而引发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变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竞争和社会问题,都要求每个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这一切都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培养。
  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出现及被重视,既是在新的形势下国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社会的进步是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前提条件的。没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经济结构的演变,没有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创造。其结果是没有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人力资源结构对经济结构的适应性,而且反映了人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能力,而这两个方面都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为了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就必须通过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素质教育不只是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视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文化素质,因为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强调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因为良好的素质可以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升华为人的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第三,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明辨各种是非。
  第四,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作为对“应试教育”的直接反动,素质教育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作生命体,而不是仅仅看作认知体,它更重视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完整人生。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素质教育并非只重视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忽视社会发展需要,恰恰是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
  (2)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应试教育”不同的是,素质教育不是只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而是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生,力求使所有的学生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这种重视全体的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有差别的全体教育。
  (3)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不只是重视学生“智”的发展,而是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这种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而是一种“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的准确涵义。
  (4)素质教育的普通性。素质教育既不是“为升学作准备”,也不是“为就业作准备”,而是指导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具有现代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公民意识的公民教育。这种教育不具有专门定向的性质,而是适应未来社会广泛需要的教育,因此注重基础性和普通性。

  
觉得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素质教育是必然的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教育学指导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教育学试题及答案,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教育学心理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