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加入WTO新形势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和农

适应加入WTO新形势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和农
日期:03-28 22:33:38| 考察报告|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适应加入WTO新形势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和农是关于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方面的资料,
适应加入WTO新形势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 ----“重庆市511人才工程”学习考察报告


20xx年专题调研
适应加入WTO新形势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
----“重庆市511人才工程”学习考察报告
王国华
    
    通过参加重庆市WTO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组织的“511人才工程”WTO知识综合培训、深度培训和赴欧洲学习考察培训,使我对WTO的发展渊源、组织结构、基本规则、运作程序及争端解决机制等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激起了我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思考。本报告根据WTO的有关知识和一些国家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经验,就发展我市粮食生产和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关问题予以探讨。
一、加入WTO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宏观对策概述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农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发展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贸易额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生产增长幅度;农业生产呈区域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逐步
完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注:(1)本文经重庆市WTO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后,收录于<<重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论文集;
(2)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已同意将本文以论文形式发表在该学报20xx年第二期上。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农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第一,粮食安全越来越引起高度关注。第二,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共识。第三,贸易自由化对农业的影响日益广泛。第四,十分重视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运用。第五,政府对农业的管理体制正在发生变化。
加入WTO,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长远和总体上看,加入WTO对我国和我市农业发展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我国农业将享受绝大多数国家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可减少歧视性待遇,有利于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既可改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也为我国利用国际农业市场与资源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可以以WTO成员身份参与制定新的农产品贸易规则,有利于在多边体制下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有利于我国与有关国际组织以及WTO成员开展更加广泛的农业交流与合作,为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外商投资以及减少贸易壁垒创造有利条件,加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按照WTO规则和国际规范进行经贸活动,可以加快我国农产品外贸体制和国内流通体制的改革,也有助于推进我国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入WTO,既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引进技术、结构调整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竞争力和农业管理体制不适应,也使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如当年朱镕基总理坦言:“我最担心的是农业。”我国在加入WTO农业谈判中承诺降低农业贸易保护程度,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这意味着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以下风险和挑战:一方面,开放农产品市场会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产生一定影响。由于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食糖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加入WTO后,由于进口这些农产品的压力增大,对一些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及其农民会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肉类、蛋类、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等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但是,这些产品的比较优势只能说是潜在的优势,因为目前我国生产的上述产品大多在疫病、农药化肥残留,质量和卫生标准等方面均难以达到国际市场要求。再加上进口国不断设置技术壁垒,以食品质量安全和卫生检疫为由控制进口,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条款等手段实施贸易保护,使我们的潜在优势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加入WTO增加了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等问题,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WTO的有关规则要求,如何抓住加入WTO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克服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把我国农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好的对策建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加入WTO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一是强化市场意识,着力在调整农业结构上下功夫;二是强化集约意识,着力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上下功夫;三是强化精品意识,着力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四是强化保护意识,着力在改善农业发展环境上下功夫;五是强化服务意识,着力在改善宏观调控上下功夫。
第二种观点认为,为减轻加入WTO对中国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将农产品市场开放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一是要改善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改革现行农业管理体制;二是要强化农业国内支持措施,改善农业发展条件;三是要加强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四是要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同时,提高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五是要切实做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宏观管理。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加入WTO只是为之提供了一个可能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而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与挑战。从根本上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种种对策涉及到了人数众多、地域广阔的经济变量,也涉及到了司法、科研、教育、行政等众多相关领域,其困难是巨大的。除了转变观念、合理完善的立法与制定政策并正确执行等要件以外,资金不足是其中最大的桎梏。纵观所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长期巨额投资和相关支持,因为农业本身具备了受自然条件限制程度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发展相对缓慢等特点。这是加入WTO后更好地发展中国农业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第四种观点认为,面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农业结构应作以下方面的调整:一是加快调整种植业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二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增加非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三是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四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五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农业。
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是有益的和值得借鉴的。根据重庆实际,在加入WTO和世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市农业发展应坚持发展粮食生产和深化结构调整两手抓,并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和进一步加强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作为重大措施,狠抓落实,以加快我市粮食生产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置于战略高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特别是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背景下,理论上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及农产品的需求及市场均是超国界的,可以有效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解决我国的粮食供应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由于粮食是极其特殊的商品和重要的战略物资,从全国粮食产需情况、世界粮食产需情况、世界粮食贸易情况以及重庆市粮食产需情况等多方面分析来看,我国我市的粮食供应,客观上只能主要立足国内和市内生产来满足。
(一)我国粮食产需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20xx年全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已经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粮食总产量降到14年来的最低水平,粮食人均占有量降到22年来的最低水平。当年粮食生产量为4300亿斤,需求量为4850-4900亿公斤。年产需缺口超过500亿公斤。20xx年在政策好,市场好,人努力,天帮忙等多种有利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经过全国上下极其艰苦的努力,全国粮食产量也只恢复到4650亿公斤左右,产需仍存在很大缺口。由于建设占用、结构调整、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因素,粮食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也难以逆转。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和预测,中国粮食需求增长率1969-1999年间为3.2%,1999-2015年间预计为1.3%,2015-2030年间预计为0.9%,1999-2030年间预计为1.1%,我国粮食产需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世界人口将不断增加
根据联合国20xx年的统计,世界人口在过去30年中每10年增加10亿。世界人口2000年为60.6亿,预计2015年将为72亿,2030年为83亿,2050年将增长至93亿。世界人口的绝对增长几乎将全部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世界粮食需求将持续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今后30年中,世界粮食需求年均增长率预计为1.3%。
(三)世界畜牧产品需求将大幅提高
随着人口数量和收入的不断增长,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转变,世界畜牧业过去40年发展迅速。目前,畜牧业产值约占世界农业总产值的40%,占发达国家农业总产值的50%,占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产值的33%。未来30年中世界畜牧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仍将高于粮食生产增长率;世界肉类需求增长率预计为1.7%,且奶和奶制品需求增长率预计将高于肉类需求增长率。未来30年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导致世界饲用粮食消费量迅速增加。
(四)全世界粮食人均产量差异极大
南北美洲每年共生产粮食5亿吨左右,人均粮食625公斤;欧洲年产粮食4亿吨左右,人均570公斤;大洋洲年产粮食3000多万吨,人均粮食超过1000公斤;亚洲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生产粮食总量最多的洲,30亿人口,10亿吨粮食,人均粮食330公斤,与世界人均粮食持平;非洲是人多粮少的地区,人均粮食不到200公斤。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世界粮食生产的基本格局,即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的总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很高,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总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很低。
(五)世界营养不足人口众多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1997-1999年间,全世界共有8.15亿人营养不足,其中发展中国家有7.76亿(占其总人口的17%),转型国家有2700万,发达国家有1100万。在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承诺到2015年将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人数减少50%。但是,1992-2000年间,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人数仅仅减少3900万,而且主要发生在东亚地区。因此,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提出的将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人数减半的奋斗目标只有到2030年才能基本实现。
(六)世界粮食种植面积增幅将十分有限
自1961年以来,全球耕地总面积年均增长0.34%,发展中国家耕地面积年均增长0.68%。世界现有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约占世界地表总面积134亿公顷的11%,约占世界可耕土地总面积42亿公顷的36%。世界未来粮食增产总量的约20%将依靠增加种植面积。世界现有粮食种植面积为6.8亿公顷。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预测,世界可用于扩大粮食种植的土地面积最多还可以增长10%,这些土地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
(七)世界性耕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
过去数10年中,农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逐步放慢,原因之一就是土地退化。根据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目前世界40%的农业土地具有中等程度的退化迹象,世界每年由于盐碱化而损失耕地近160万公顷,导致农业产值减少约110亿美元。土地退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率、粮食生产、收入水平和粮食价格,如果不加以认真对待,从长远来说必将威胁人类在未来的粮食安全。特别是那些贫穷、市场机制不完善、管理落后、资源脆弱的地区。
(八)世界粮食单产增长将非常缓慢
提高已有耕地面积的粮食单产是满足世界粮食需求的最主要途径。到2030年,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的80%必须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自1990年以来,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粮食单产增长速度一直非常缓慢。今后30年中,世界粮食单产的年均增长率将进一步放慢至约0.8%;发展中国家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预计将从1961-1999年间的2.5%降至1%。1991-20xx年间,发展中国家谷物单产年均增长率已经下降至1.4%。
(九)世界粮食贸易量不大且出口多集中在少数国家
世界年粮食贸易量2000亿公斤左右,只相当于我国年粮食需求量的40%左右。2000年,美国粮食出口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32%,欧盟粮食出口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24%,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72.6%。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过大的比重,会由于这些国家粮食生产、储备状况及有关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安全。世界粮食供应依靠少数发达国家是粮食安全的“巨大隐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因为一方面,世界粮源有限,世界粮食年贸易总量只有2亿吨左右,全部由我国进口,也只能满足我国年消费量的40%左右。因此,即使在加入WTO的情况下,我国也很难大量进口粮食。二方面,人口众多的饭碗依托于他国是极端危险的,极易受到有粮国家的制裁和要挟,甚至危及国家安全。三方面,即使能大量进口粮食,就有可能出现如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撰写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的情况:未来中国将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粮食,从而引起国际粮食市场混乱的局面。以他为代表而形成的“中国粮食威胁论”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从而将导致进口粮食的发展中国家的严重恐慌和不满。同时,我国大量进口粮食,也将显著抬高世界粮价,大量资金外流,经济建设受到制约,人民生活不稳定,社会动荡因素增加。因此,作为拥有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不足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这也与“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为政之要,首在足食”、“无粮则乱”等古训是相一致的。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断促进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是我国长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十)重庆的粮食供给主要应立足于市内解决
重庆在人均耕地不足全国的2/3的情况下,20xx年人均粮食占有量347公斤,超过全国333公斤的水平,我市粮食生产水平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我市以猪肉为主的肉类和酒类调出量大,我市粮食产需存在较大缺口,并且呈不断增大的趋势。
重庆是农业大市,也是粮食消费大市,我市虽然没有列入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范围,我市粮食总产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仍排列第17位左右,相当于中等省的水平。同时,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农户都种有粮食,粮食作物面积仍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作为全市支柱产业的养殖业也有赖于粮食基础支撑,粮食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问题;发展粮食生产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来比较,我国大宗粮食作物大多比较优势不强。因为从国际上来看,人多地少的国家,一般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转换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人少地多的国家,一般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转换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我国在耕地和机械化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但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目标是要满足基本自给。因而,要分析我市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就应立足国内的自然、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条件来分析比较。
我们曾组织有关专家对我市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洋芋、高粱、豆类、荞麦等粮食作物逐个进行了专题研究,总体上讲,我市除小麦不具备生产优势外,其它粮食作物都具有一定的生产优势,特别是水稻、高粱、洋芋、豆类具有比较强的生产优势。
因此,无论从需要和可能来讲,在我们这样一个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很发达的特殊城市里,必须要下大气力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确保本地粮食的基本消费需求。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加入WTO将意味着我国进入深度开放的时代,农业发展应以加入WTO为契机,积极主动地参与农业国内国际分工,在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下,提高我市农业的国内国际竞争能力和农民收益,而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该目标的必要途径和手段。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不能因此而否定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发展粮食生产应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两手抓。因为农民增收是农民长期的最大追求,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切的问题。而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均各有各的空间,虽然二者不完全无矛盾,但处理得好并不对立。同时,粮食产业本身也存在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并且,由于其量大面广,产业链长,又长期在计划经济下运行,市场化发育程度低,粮食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也十分艰巨。
我国我市农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和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目标在不断变化,内涵日益丰富,要求越来越高,其战略意义也越来越明显。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决策权下放到了农户,就揭开了农业结构大调整的序幕。90年代初,中央提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增加总量、提高质量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双重目标,引导农业向广度、深度进军。1998年,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作出了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正确判断和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进行的,调整的目标任务与过去的几次有很大的不同。其显著特点是:一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优化,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品种,发展市场需要的、特别是供不应求的新产品、优质产品;二是坚持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在保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价值高、效益好的产品、产业,使农民的收入能够大幅度增加;三是不仅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而且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使第二、第三产业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四是农业结构调整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紧密结合,同发展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以利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我市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如粮油“退三进四改六”的阶段性调整目标圆满实现,生猪、柑橘支柱产业逐步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等等。
当前,进一步深化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是在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适应加入WTO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着力改善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还必须考虑四个大的背景:一是加入WTO后的结构调整要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既为结构调整展现和开辟更大空间和领域,也要考虑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格局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二是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将不断向城镇聚集,这既有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为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的机遇。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三峡库区建设的推进,将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对于改善我市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将产生重大影响。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将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结构调整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六大转变:继续依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我市农业从主要是自给自足经济转向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商品生产;促进我市农业从主要重视产量增长转向产量与质量并重、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市农业从主要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我市农业从主要是传统劳动密集转向劳动密集与资本和知识密集相结合,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我市农业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生产的传统增长方式转向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环境;促进我市农业、农村从主要是自我发展转向注重农业与工业相互结合、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加速实现农业发展。
我市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的农业结构调整,应着力在以下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农业资源,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等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我市农业部门组织有关农业专家和经济学者,在数十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市主要农产品的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市场区位、产业化基础、环境质量、科技水平、成本效益等,选用主要农业国和全国部分省市区的农业生产与经济指标,对农业资源和优势农产品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优质水稻、马铃薯、“双低”油菜、柑橘、南方早熟梨、茶叶、榨菜、瘦肉型猪、山羊及名优水产品等10类产品为优势农产品;中药材、烟叶、麻类、玉米、蘑芋、高粱、芸豆、荞麦、生姜、肉兔及加工型辣椒等为优质特色农产品。而其他农产品在重庆则不具备比较优势,应当随着区域间农产品交流的加强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逐步予以调整。
从地区结构上讲,我市粮油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加快发展以粮食等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要抓住库区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转变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和绿色农业,走农牧、林牧结合的农业发展道路。城郊经济发达地区应充分发挥市场、技术、资金等优势,发展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高科技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以及旅游观光休闲农业。
二是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大力推广优质高产专用良种,形成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专用生产区,建立优质食品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适合食品加工业需要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大力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加强对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各环节的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使我市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有一个大的发展。重点发展粮食、油料、肉类、蔬菜、水果和奶类的精、深加工。农产品的加工品及制成品要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安全化和优质化方向发展。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通过十一工产业化“百万工程”的大力推进,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四是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要防止和消除加入WTO后外来农产品的冲击,关键问题是要尽快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战略应由限制农民进城向主动吸引农民进城转变,通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的实施,提高农民工素质,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寻求新的途径,加快转移步伐。要把加速城镇化作为大容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最大载体;继续发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作用;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三峡库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拓就业领域;通过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扩大就业;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积极拓宽国外劳动力转移渠道。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形成集聚效应,籍以增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
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促进我市粮食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我们应当在以下方面狠下功夫:
(一)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粮食生产发展,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继20世纪农业机械技术、农业化学技术和有性杂交技术三次重大技术变革后,21世纪的农业正面临着新的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钱学森预言,本世纪农业将是知识最密集的产业。生物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业。农业技术革命,将使农业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们能否抓住机遇,成为能否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进入到以技术为基础的农业,从而摆脱现实自然、人口、经济因素束缚的关键所在。从现实来讲,耕地递减,劳动成本逐渐增加,农业资金外流,环境恶化,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艰难,无论是满足粮食的基本需求,满足市内国内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还是缓解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对我市市场的冲击,都需要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整体科技水平。
基因工程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工业化种养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农业上已较广泛地应用。我们不可能从基础理论研究抓起,迅速开发出高新技术,并很快地大规模普及应用,迎头赶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高水平。但我们可以也应该引进、消化国内外的高新技术成果,对适用技术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以缩小技术差距;与此同时,研制和推广已经较为普遍应用的常规技术,包括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降耗节本增效技术等,大力改进现有的农业科技状况,促进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重点要解决好投入、队伍和机制问题。我国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1986年以来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最高为0.41%,最低为0.35%,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80年代投资强度0.62%的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0.44%的水平。如果考虑到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少、生产规模大、劳动力素质较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以及国外许多能够物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是由私人公司承担,而这些投资未包括在内的话,我们农业科技投入就显得更少了。据市政协调研,我市直辖到20xx年,市财政安排的农业科技资金仅22237.65万元,平均每年3176.81万元,约站当年财政支出的0.1%。据有关研究,政府对农业科技、农村教育投资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每增加1元投入,分别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11.87元、8.43元和6.75元,而农牧户自身每增加1元物质费用投入,农牧业产值仅增加1.27元。政府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回报率最高。所以,应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创新,调整“绿箱”资源在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分配比例和优先序,在稳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优先增加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的投资。
农业技术成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如种质资源、病虫害预测预报、防疫、栽培管理技术及基础性研究等。这类技术成果只能由公共部门进行投资;另一类农业科技成果可以属于私人或企业物品,如种子(尤其是杂交种子)、农药、肥料、饲料、机械、食品加工、疫苗等,此类技术可以商业化,可以在国家适当的投入下,建立投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私人投资于农业科技及推广。由于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多是社会效益大而研究推广主体获利很少甚至赔本的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因此不能笼统地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一般性的事业单位推向市场或砍掉。否则,短期内可能有些老本吃,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财政也可以减轻一些负担,但对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将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在机构改革中,应保持公益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的稳定,保留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队伍。与此同时,鼓励和扶持经营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
在农业技术的推广机制上,我们应在明确不同技术推广组织的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创造条件,使其各司其职,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对于政府所属的农技推广部门,应主要负责推广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涉及国家食物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农产品新技术以及那些知识产权无法在市场上得到有效保护,难以物化的新技术。对于这些技术的推广,财政应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保证。对于其它那些市场能够承受的,能够物化的、知识产权能够得到较好保护的农业技术,则应鼓励涉农企业、公司以及个人推广,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条件,制定合理的技术市场政策,负责市场的监督、管理和保障,使其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各种民间科技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应切实加以帮助和扶持。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WTO条件下农业发展的时代意味着,农业和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层次更高。农业产业化把生产、加工、销售、贸易、工业、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实现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农业规模化、商品化、集约化经营,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发育,特别是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十一个产业化“百万工程”建设,将实施百万工程作为新阶段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载体和牵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提速增长、构建重庆农业农村经济新优势的“牛鼻子”工程来抓,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取得了重大成效,经积累了丰富经验。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要实施“订单农业”,至关重要的是要有开单者。对于有利于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增加效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等都应给予鼓励和扶持。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农业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知识进入农业领域,搞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当前,农产品进入市场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通过农民个体贩运进入市场;二是通过国家、集体兴办的农产品营销企业进入市场;三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进入市场;四是通过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进入市场。对于各种市场主体,不论哪种形式,只要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能够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都应积极予以扶持。政府应尽可能用经济的和法制的手段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各种与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有效地保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利益,减少各种纠纷,消除各种壁垒障碍。
(三)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
由于长期以数量增长为中心,我们的农产品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不优与自身污染并存,品质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不能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多用途的需求,市场竞争力不强。既不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更远不能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要求。近些年来,因技术性贸易壁垒引发的贸易争端不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发达国家对于农产品的安全要求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使我们的农产品更加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一方面,发达国家对食品卫生和质量监控以及检验检疫的要求越来越严。2000年1月12日,欧委会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推出了内含80多项具体措施的保证食品安全计划,提出食品卫生责任首先由生产方承担,食品从饲料开始,经过农场到餐桌和处置的整个链条都要保证安全,要求各方必须保证食品生产和销售的透明度与安全性,要求对转基因产品等有争议的产品加贴标识,让消费者自由选择,决定成立“欧洲食品权力机构”,统一管理欧盟内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事务。
日本依据《食品卫生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预防法》对入境的农产品、畜产品及食品类实行近乎苛刻的检疫、防疫制度。对于植物检疫,凡属日本国内没有的病虫害,来自或经过其发生国家的寄主植物和土壤均严禁进口。作为食品或食品原料的动植物、农产品还需要接受卫生防疫部门的食品卫生检查。对强制性检查食品要逐批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对同样的商品不同时间进口规定每次都有一个检验过程,对这些产品只承认57个实验室的检验结果。
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依据《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婴儿食品法》、《茶叶进口法》、《婴儿药法》等对各种进口物品的认证、包装、标识及检测、检验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每月被FDA扣留的不符合要求的进口商品高达3500批左右。美国环保局提出,今后盒装或袋装加工后不易腐败的食品及茶叶,不允许有敌敌畏和三氯杀螨醇残留;俄罗斯对进口中国蔬菜、水果一是要求产品出自生态洁净的地区,二是要指出农作物种植时使用的农药,并规定农药的禁用和限量,三是要出具检验证书、检验报告和卫生证明;日本从1992年起,对进口畜禽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检疫制度”,要求完全杜绝抗生素、磺胺等抗菌剂和农药的残留;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制定了各自的各类兽药在不同食品中的残留限量标准。
另一方面,食品生产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在降低关税、消除非关税壁垒的同时,与环境有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趋森严,食品的生产方式、技术措施、认证管理等延伸扩展性附加条件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美国要求在食品加工中引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以加强对食品出口厂商的监督,并决定从1997年12月18日起要求进口食品必须全面实施HACCP管理体系,禁止从未实施该管理体系的国家进口水产品和肉类食品,这一规定实质上是对生产过程和方法的要求,而不是直接对最终产品。
为保护农业生产的安全和确保农产品的顺利出口,我们应当尽快将国内动植物卫生措施国际化、标准化和体系化。首先,构建国内与出入境相协调、国内相关部门相统一的检验监测体系。其次,对现行动植物检验监测法律法规和其他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动植物卫生和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与WTO接轨的检验监测标准。第三,加快动植物检验监测能力的建设,加大对动植物检验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用先进技术设施武装检验监测机构;建立动植物检验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对敏感性农产品、敏感地区(港口、机场、出口或生产基地等)设立疫情监测网点,进行及时监控。第四,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步伐,通过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范围,形成一套在预防、控制、扑灭和净化等方面同WTO原则接轨的管理模式。对国(境)外动物疫情,也要严格依据区域化管理的原则,进行风险评估,实施有效的SPS措施,限制疫区产品进口,防止外来动物疫病危害农牧业生产。
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是我市农业生产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也是满足农产品消费安全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为此,我们应在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通过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对产地环境、农药化费等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以及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的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促进质量安全标准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管理等环节的广泛应用,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
(四)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20xx年,美国颁布了新农业法,大幅度提高了对农业的补贴,完成了新一轮的农业政策调整。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对农业实行巨额补贴,实施对农业的有效干预。新农业法,以为农场主“提供可靠的收入安全网”为主要目标,在农产品补贴、资源保护、农产品贸易促进、农业信贷、食品营养、农村发展、科研和技术推广、林业发展、能源发展、作物保险和灾害救助等方面,出台了一揽子支持措施。其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大幅度提高补贴水平。新农业法规定,今后10年(20xx年至20xx年)政府补贴农业的资金为1900亿美元,比1996年农业法增加约830亿美元。二是调整补贴方式。通过“销售贷款补贴”、“固定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三道保护线,对种植小麦、玉米、大米、棉花、油料的农场主提供收入补贴,构成严密的收入安全保护网。三是扩大补贴范围。除了继续对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大麦、棉花等农产品进行补贴外,又把大豆、油料、花生等产品纳入“固定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范围;把花生、羊毛、蜂蜜、杂豆等产品纳入“销售贷款补贴”范围;把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也纳入了补贴范围。此外,对乳制品、食糖等的生产者继续提供价格、贷款补贴和进口保护。四是补贴分配相对集中。由于补贴与农产品的面积和产量挂钩,巨额补贴将主要流向少数大规模农场。这将有利于提高大农场的规模和竞争力。
欧盟在美国颁布新农业法之后,也对共同农业政策《2000年议程》进行中期审议。与美国不同的是,欧盟政策调整的重点有三个:一是突出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动物福利,宏观上将有助于构筑新的贸易技术壁垒。二是减少与产量挂钩的补贴。三是减少对大中型农场的直接补贴,提高对农村发展的支持水平。欧盟农业支持政策主要采取以下六种方式:一是价格支持。二是收入直接补贴。三是对农业的公共服务。四是信贷和税收支持。五是贸易促进。六是农业保险。
美国、欧盟农业支持政策的调整,出现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调整支持方向,二是加大支持力度。美国增加“黄箱”支出,加大了价格补贴,直接扭曲农产品价格,目的是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农产品市场。欧盟着重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环境,目的之一是加强“绿色壁垒”,增大国外农产品进口的难度。欧美增加补贴,高筑贸易壁垒,将使欧美的农产品在质量和价格竞争上都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欧美国家得到大量补贴的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可能增加对我出口,挤占我国农产品市场,损害农民收入和就业。欧盟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对我国优势产品,如园艺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出口带来了障碍。上述两方面的压力,不但可能直接影响到我国我市的农业和农民的收入,更严重的是对农业生产造成周期性震荡。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利用WTO规则,抓紧完善我国我市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保证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政策问题。
目前我们的农业支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支持水平偏低。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占农业总产值的不到10%,按照相同的口径,发达国家的支持水平约为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20%。WTO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远未用足。二是流通环节补贴过高。我国的农产品补贴主要在流通环节,每年用于粮、棉、油、糖流通的补贴在500亿元-700亿元之间,占农业支持总量的30%-50%。我市每年粮食流通领域的补贴支出,超过农业发展资金的总量。
借鉴欧美农业支持政策调整的经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应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总的原则应是增加总量,调整结构,转换方式,规范运作。一是加大“绿箱”支出。重点用于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用足“黄箱”政策。由于“黄箱”补贴对提高农业竞争力有直接的作用,今后应逐步对良种、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给予财政补贴,并对农业生产经营贷款实行优惠政策。三是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助,增加对农民和生产环节的直接补贴。四是调整农业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农业支持法规体系,并确保其落到实处。
(五)加强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
加入WTO,我国我市农业将更深更广泛地融入世界经济,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首先是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力争尽早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升级,淘汰劣质、低效的农产品生产。积极开展农产品贸易,正确处理好市内生产与国内国际贸易的关系,发挥比较优势,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尤其是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产品、水产品和土特产品的出口,适当调进和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如粮食、油料等。其次是利用加入WTO为“三农”利用外资提供的良好机遇,积极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发挥我们在市场规模、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把利用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地区开发战略和企业改组改造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三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人员培训及技术与信息交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引进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觉得适应加入WTO新形势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和农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考察报告   ,学习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怎么写,考察报告写法,考察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