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
日期:11-07 20:47:40|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原帖地址:m/thread-35238-1-1.html

五柳先生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2008年06期全文转载]

“教什么”,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根本不成其为问题,而对于语文课程尤其是说明文(“说明文”这种称谓是否合理,这里姑且不论)的阅读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却是一个应该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就有可能滑向“非语文”的泥淖。时下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就存在着去语文化或者非语文性的倾向。
一是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
一位教师执教竺可祯的《大自然的语言》,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物候知识”,这不是语文课的活,因为“物候知识”只是“课文内容”,而不是“教学内容”。学习《看云识天气》,难道就要学生学会看云识天气吗?目标1偏离了“语文”,照此目标实施教学,语文课岂不演变成了科学知识课?再说目标2,学习另外一篇说明文,关于说明方法的文体知识还要不要学?如果还要学的话,那么关于“这一篇”的学习目标又如何体现?学习目标应该是具体针对“这一篇”的“这一个”,用在其他篇目上不恰当,这才适宜。


学习《奇妙的克隆》,又是准备实验材料,又是指导操作过程,又是撰写实验报告,……这里面还有多少语文的应有之义?语文姓“语”,改名换姓之后的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关于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7~9年级) 的阶段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在《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写到:“……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同册第三单元的导读是这样写的:“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①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就会把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语文”。
下面是2006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致的教学过程:
一.走近罗布泊——见证沧桑

[课件] 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罗布泊前后不同景色的句子,画出来。大声地朗读。


我们看一下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什么样子。(放图片,配乐解说。)
[课件]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二.穿越罗布泊——探寻原因
[课件] 从文中找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仙湖——人——荒漠)就是这样,就是人类,我们的仙湖——消失了。
(擦掉黑板上的“仙湖”等字,最后,黑板上只留下——“荒漠”,两个醒目的大字。)
三.徘徊罗布泊——震撼心灵
[课件] 再读课文,画出震撼你心灵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配乐个读;指导朗读;配乐齐读。)
四.走出罗布泊——痛定反思
[课件] 美丽的月牙泉、青海湖会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消逝的仙湖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执教:济宁学院附中 李中云)
——这才是语文课!
二是说明文阅读教学文体知识喧宾夺主
只要是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这样一来,说明文的学习还有什么美感可言?这样的纯粹文体知识的教学对学习说明文没有什么意义。试想:作者在写作说明文时,也受制于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了吗?在不是为了考试的实际阅读中,读者会去作这样的辨析吗?如果不借助于这些知识,难道就读不懂说明文了吗?说明顺序是一个等于什么都没有说的知识,说明方法中的种种,不过是对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的移植……这是一套无用的知识,一个读者即使不了解这些知识,也能从文本中获得想要获得的信息;即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除了应试,它并不能把人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所以,王荣生教授说:“很多教师所设计的很多教案,其实是在想尽办法‘生产’一种奇特的阅读方式,也就是有阅读能力的一般人(包括学者、作家、评论家等)所从来不采用的阅读方式,也就是在备课、教学之外所有的成人都从不采用的阅读方式。”②

那么,文体知识到底还要不要学?应该怎么学?说明文是一种说明白的艺术。叶老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③因此,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应当坚决地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上。阅读说明文,读懂才是目的——但这个“懂”,必须是在语文课程范畴内的“懂”。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举例说明说明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例1:学习《故宫博物院》一文,结合“研讨与练习”一,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默读课文,按照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图(见教科书第115页)。然后撰写解说词,以播音员的身份口头介绍故宫博物院。
设计意图:读“懂”说明文。

这个设计并没有回避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只是把它们“化”在了教学之中。因为通过直观再现课文所介绍的建筑物的主体布局,能够帮助学生去繁就简地把握课文内容,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并初步认识到课文里采用的说明顺序。(并且这也是一次读、写、说/听的语文训练。)

例2: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结合“研讨与练习”一第3小题,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根据作者的描述,请同学们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画好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再请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给同学们解说你为什么这样画。(之后的环节是欣赏赵州桥的图片,对照自己画的简图,看看画对了没有。)

设计意图: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实际上这个问题却把学生给难住了,能画正确的寥寥无几。但也不能因为学生画不上来,就否定了这个设计。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遭遇错误,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文本语言的运用之妙——“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一句文字洗练,且“肩”字传神,出神入化。这个句子不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拱洞的数量、大小和位置关系,而且赵州桥的美也被自然而然地凸显了出来。

[1] [2] [3]  下一页


觉得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说明文 教学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