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中肯体积”与开发教学“核能”

创造“中肯体积”与开发教学“核能”
日期:11-07 20:48:53|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创造“中肯体积”与开发教学“核能”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戴杰

    假如细心体会,兴许你会发现,教学竟与原子核的裂变反应这样近似!你看,一个原子核(教师)裂变释放出中子(他的知识理念)去轰击其它的原子核(学生),使他们发生裂变,产生新一代中子(新的知识理念)——这不就是教学的过程吗?
    研究裂变反应的一些规律,对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启发作用的。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举一反三”,希望学生在教师教完之后,能够持续不断地自我教育,将教师“教”的影响,持续不断的发展下去,以求得最大的提高,如同科学家在用中子轰击铀原子后,使新一代中子再去轰击其它的原子核,如此循环下去,持续不断,最终获得巨大的核能。
    持续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的必要条件是:把中子的一切损失考虑进去,任何一代的中子总数需要等于或大于前一代中子总数。要使中子的产生量大于逃逸量,就要使核燃料达到一定的体积,这个体积就叫“中肯体积”。同样的,要使教师教后,教的影响在学生中连续发展下去,举一反三,就要使学生原先拥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能力等达到一定的水平。我们不妨把它也称之为“中肯体积”。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要创造学生个体知识的“中肯体积”。
    在教学前,学生相关的知识积累得太少,那么,教学的结果,可能只是学生知识的量的简单增加。例如:当某个同学头脑中仅有“黑”与“白”两字的概念时,教师告诉他“黑白”是一对反义词,那他只能较机械地记住这一结论。如果这个同学已经有较丰富的词汇,或许他就可以想到:“高”和“矮”是一对反义词,“大”与“小”也是;如果他已经有“同义词”的概念,那么他可以将“同义词”与“反义词”的概念相对照;设若他还有“一词多义”的概念那么他有可能更进一步的想到“一个词可能有多个反义词”。学生的相关知识越丰富,他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就越强,教学的效率就越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造学生个体知识的“中肯体积”就成为必要。
二、要创造学生个体经验、情感、能力的“中肯体积”。
    这与以上所说,是“同理可证”的。
    以培养“爱语文” 的情感为例来说,当你的学生仅仅是第一次体会到了语文的可爱,你就期望他从此永远爱语文了吗?不,大家知道,只有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语文可爱”这一点,持续不断,直到他们对语文的爱恋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才能开始自己去培养这种感情。如果此前教师中断了引导,这条情感发展之链也会随之中断。
    再以“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能力的训练为例来说吧。一次两次的训练,往往是不能大建成效的。只有经过多次训练,使学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学生才能将这些经验比较,印证,
    融会贯通了,接着产生新的认识,才能初步获得脱离教师的指导,独立去进行词义的练习的能力。一定量推断经验的积累,便成为这种能力训练的“中肯体积”。
    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能力培养到了一定阶段但还未达到足以使链式反应持续发展的使学生获得自我爆发的能力之前,停了下来,从而丧失了使学生飞跃发展的可能。这就像是把一锅水烧到了半开,就釜底抽薪了,实在非常可惜。
三、要创造学生群体的知识经验等的“中肯体积”。
    学生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互不相关的抽象物,学生是以个体,同时也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的,能互相影响的活生生的人。因此,也许考察单个学生的素质,他并不具备“中肯体积”。但是,从群体来看,把每个学生的素质加起来考虑,就有可能达到“中肯体积”。这提示我们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创造群体的“中肯体积”。
    以往,我们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这诚然是对的。但是,我们更要注意学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交流的渠道更多更通畅一点。一旦学生能互相教育了,团体的力量凝聚起来了,就像单块的铀聚拢来了,离能量的惊人爆发也就不远了。魏书生常让学生互相出试卷做,共同出手抄报、在班上传阅,他的学生就教得很好。
四、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经验的提炼、交流。
    很多国家不是没有铀,也不是没有获得铀的途径,但为什么他们不能制造核弹呢?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把铀提纯,放在一起的能力罢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不是没有用以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新知识的知识、能力储备,而只是缺乏把已经具有的知识、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例如,教《纪念刘和珍君》时,学生对鲁迅那种对时政腐败、民族危亡的深沉忧愤,因为学生对当时的时局不是很了解。但是,学生对巴以局势是了解的。引导学生比照对巴以局势的了解来理解《记》文的时政背景,对鲁迅的心情就不难体会了。相当多的时候,教师只需要帮助学生把他们已经有的知识经验等组织起来,或者把身边伸手可及的东西拿过来,再对他们稍加点拨,他们便可以互教互学了。这样,便可以创造出“中肯体积”。这样,一个信息,便可以在学生个体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在学生群体中产生连环效应;像一束光射入一面多棱镜,通过诸多折射、反射,显出七彩缤纷的光芒。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采用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然后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交流的方法教学生学习《荷塘月色》,结果,学生获得的新知识与提出的新看法惊人地丰富。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复”就是永远不去教那个学生了吗?不。我们暂时“不复”就是先要引导学生做好铺垫,创造好知识、经验、情感、能力的“中肯体积”,然后再教,最终“引爆教学的原子弹”。


觉得创造“中肯体积”与开发教学“核能”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教学 开发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