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女性的悲壮之歌——玛蒂尔德形象意义之研究

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女性的悲壮之歌——玛蒂尔德形象意义之研究
日期:11-07 20:39:31|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女性的悲壮之歌——玛蒂尔德形象意义之研究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     翟玉泉      629000

【摘要】小说《项链》中玛蒂尔德形象一直争议很大,到目前为止,基本认定她是一个具有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本文运用心理学和文学理论研究认为,她是一个由单纯走向成熟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动态的形象,幼稚、单纯、天真、诚实、守信是她的特点,由幼稚经过艰苦磨练而走向了成熟是她的人生轨迹,对人生充满信心、天真、诚实、守信是她身上永不退色的亮点。

【关键词】玛蒂尔德      形象      研究

        莫泊桑的《项链》被选入语文教材以来,对于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尽管近年来人们提出,她身上有诚实守信、勇敢坚毅、自尊自强、吃苦耐劳等可贵品格,但基本上定性为一个具有爱慕虚荣和追求享乐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而且是作者要批判的对象。什么是小资产阶级,“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财产,主要依靠自己劳动为生,一般不剥削别人的阶级,包括中农、手工业者、小商人、自由职业者”。按照这个解释,玛蒂尔德属于哪类呢,我们来考察一下小说文本。

       我们知道,人物思想性格是由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要考察其形象特征,必须考察文本中的人物言行举止、心理活动。首先看看小说开头,玛蒂尔德什么也没有,嫁的也是一个普通职员,根本无什么“资产”,而且她只读过教会学校,文凭不高,算不了知识分子,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她作为“小资产阶级”的条件。她生活的那个时代不是知识经济时代,即使是知识经济时代,有了一定文凭也还不能说就拥有了赚钱的资产(资本),那么,我们凭什么说她是小资产阶级呢?再说,小说写到玛蒂尔德的丈夫路瓦栽为了一杆猎枪俭省了很久才凑了可怜的四百法郎,好不容易弄来一张舞会票却只能让妻子“戴几朵鲜花”到阔人中间去参加舞会,当丢失项链时夫妇也仅有路瓦栽“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连一挂“资产阶级”拥有的普通项链也买不起,为了还那一万八千法郎的债,夫妇俩靠加班加点给别人打工(并非因为卖了资产)、省吃俭用,辛苦了十年,小说中无法寻觅路瓦栽夫妇的资产踪影。再说,小说不但没有说玛蒂尔德从事任何职业,反而可以看出她只是家庭妇女而已(小说写到她丈夫说“你从来不出门”,她的生活靠丈夫)。总之,无论从那个角度看,说玛蒂尔德是小资产阶级形象都没有根据。几乎所有论者说她是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的根据都是她具有虚荣心和贪图享乐。小说真是这样写的吗?

        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过程,是小说中所描写的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事件。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因此,要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准确把握情节所包含的意义。《项链》情节结构用隔行的办法已显示出来,全文分为七个部分,对应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含两个部分)、结局、尾声,展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动态发展轨迹。小说开头写到:“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这个特点规定了她必然具备“美丽动人的姑娘”的共性,甚至说是人类的共性吧,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云,饮食男女乃人之大欲。小说序幕写到她想穿得好,梦想过高雅和奢华生活,写了她的七个梦想。评论者据此批评她虚荣、贪图享乐。这显然有失公允,是把“安贫乐道”思想强加给别人,我们可以站在祥林嫂安分耐劳的立场上批评她不切实际、想入非非,也可以站到孔乙己君子固穷的立场上批评她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但是,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玛蒂尔德安于现状,麻木隐忍?难道我们内心不都是嫌贫爱富的吗?贫穷和富有以及对待它们的态度与道德无关。无产阶级不也想过富裕高雅生活吗?马克思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试问有谁甘心过贫苦日子?批评玛蒂尔德虚荣的人不想过高雅和奢华生活吗?玛蒂尔德没有权利过理想的生活吗?我们正在奔小康,目的不正是要让人人都过高雅和富裕(“奢华”的代名词而已)的生活吗?为什么偏偏不允许玛蒂尔德有(甚至仅仅想想而已)这样的生活呢?难道说高雅和奢华生活还有阶级之别?正如鲁迅批评的那样:“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序幕介绍玛蒂尔德的出身和梦想,用意在于:①揭示她面临现实与理想的强烈矛盾冲突,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贫穷的家庭、封闭的社交,还来不及成熟就匆匆结婚,正值如此境遇下的玛蒂尔德不想这些想什么呢?没什么钱日子却还过得去,没什么玩的偏偏又有的是时间,这些看似荒唐实则合乎情理的想法实际上是那些即将成熟却又没有成熟的女子对未来朦胧的憧憬和展望,是那个年龄段女子一种最单纯的生命特质,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女子差不多都是这么过来的。涉世未深的姑娘不安现状,对可以预知的未来极力抵制却又无可奈何地眼看它紧逼过来,所以姑娘变得焦虑无比,梦境与现实有着难以弥合的距离。没有珠宝,偏有一个有钱的好朋友,她当然要去借,由此引出一系列情节。②她是一位没经风雨的少妇、普通家庭妇女,不谙人世、常常做些不切实际的美梦,不过是普遍的人性,显示出她的幼稚、单纯、天真,她的偏好又显示其个性,典型人物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为她经过十年磨练才成熟起来埋下伏笔。随着情节的发展,她的幼稚、单纯、天真的特点更加突出:得到请柬后的懊恼,向丈夫提出要求的迟疑,说明她爱面子,可妻子有面子,丈夫也有了面子呀,更说明她幼稚,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妇(有“她辞退了女仆”为证),哪知挣钱的艰辛!借项链时的“跳、搂、狂”等心理活动,反映了她对实现梦想的信心和憧憬,更表现了她的幼稚和天真,是正常人的正常心理反映,是不成熟的表现(她以为就能实现梦想了),也与虚荣心和贪图享乐无关,更与阶级无关。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份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可玛蒂尔德的表现纯属一个正常人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候的正常的个人心理反映,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谁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不高兴?为什么独独认定她的高兴是虚荣心、小资产阶级思想呢?舞会上的陶醉与其说是虚荣心和贪图享乐的表现,不如说是她对命运不公的抗争的胜利和人性美被践踏,因为她的陶醉是建立在上流社会的男人把女性当作玩物基础上的,而且参加舞会的人没有阶级之分,无产阶级不举行舞会吗?希望自己漂亮、高雅、迷人,希望被男人喜欢,这样的心理惟独玛蒂尔德才有吗,天下有几个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没有呢?难道这也不正常而值得批评?舞会后的逃跑是出于自尊,在那种环境下,恐怕谁也逃不掉她那种反映。她丢失项链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买项链时明明有暗示而根本没有想到原来的是假的,自己何不买一挂假的去还,而是买了真项链去还,再次表明她的单纯、不谙人世,更说明她诚实守信。为了还债,人们可能采取很多办法,象小说里写的那样,她凭借天生的资质、舞会上的成功,完全可能出卖肉体、色相去换钱,可是她没有那样做,而是“显出了英雄气概”,她十年辛苦劳动挣钱还债,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她坚守了人的起码尊严、诚实、坚强,说明她不是贪图享乐的人,试问贪图享乐又虚荣又年轻美丽的女子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会选择玛蒂尔德 的做法?恐怕谁也没有见过,也跟本不可能!舞会的浮华虚假世界的诱惑没有打垮她守护做人尊严的围墙,而使她接受了“残酷现实”的洗礼,她终于脱胎换骨,从虚幻世界来到现实世界,懂得自己该怎样生活了,懂得挣钱不易了,由幼稚走向了成熟。至于她对当年舞会的回想,只是她在过去一瞬辉煌和困苦现实的比照中对人生的一种回味,而且是在一个人寂寞无聊的环境之下产生的。这种回味有什么值得非议呢?谁在困苦寂寞的生活中不回想起过去的美好生活呢?这也是正常人的正常心理吧。小说最后写到,她十年后在公园里碰到佛来思节夫人的情节描写,不仅对她没有丝毫讽刺意味,反而证明她成熟了。十年艰辛,虽然使她的外表美消失快了一点,但她的内在美没有消失,而且得到充分展示:她懂得了挣钱不易,懂得了怎样生活,更维护了做人的尊严和诚实的美德,她不是变丑了,而是变美了。结尾点出假项链不是讽刺主人公,而是讽刺那个社会对诚实美德的践踏!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可作为 玛蒂尔德人生经历的最好注脚。作家通过她 的故事赞美和颂扬她的内在美,批判那个社会对美的践踏、对人性的践踏、对诚实的践踏。这才是小说成为世界名著、为各种社会制度下的人喜爱的真正原因吧。

[1] [2]  下一页


觉得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女性的悲壮之歌——玛蒂尔德形象意义之研究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成熟女性 玛蒂尔德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