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浅解

文言文翻译浅解
日期:11-07 20:40:16| 初中文言文|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文言文翻译浅解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方面的资料,


卜薇   

2002、200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了新变化,把往年四选一的客观题型改为主观题型,即让考生直接翻译文言语句,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原文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从题目设计看,2002年考查了“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两句话,2003年考查的是“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分值为5分。从考生答卷看,考生对赋分实词“尽”“廷折”“面从”“恶闻其过”“佞”等的词义句法理解不当造成失分;而对关键虚词“其”“则”的翻译不够恰当。连续两年,考生平均得分不足3分。而2004年的高考命题组明确指出,文言文将删掉一道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的分值。针对考生的弱点和高考命题的趋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词虚词,务必落实

     翻译的前提是理解,要做到准确理解,首先应对古汉语中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理解准确。

如①“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上海1991年会考卷)。

译句: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以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评分标准:本题2分。苟、或、然、非、鄙、吝、靡、鲜等八个字每错一个扣0.5分,扣完为止。)

评分标准中的几个实词与虚词都是中学课本要求掌握的。在复习中,如果不让学生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一一落实它们的几种用法,就很难准确翻译。如虚词“苟”在“苟且偷生”中是“苟且”之意,“苟富贵,勿相忘”中是“如果”;另实词如“靡”在“望风披靡”中是“倒下”之意,在“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中是“浪费”意;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是“无,没有”意。这里取第一个意思。

特殊词语,如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古今异义等要联系具体语境,看上下文理解。

如②穷饿无聊,追购又急(1994年上海高考卷)。

译句:困窘饥饿,没有依靠,(敌人)悬赏追缉又紧。(评分标准:本题3分。三个难点:穷,无聊,追购。每个难点1分)。

如③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1992年上海高考卷)。

译句: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第②句中的“穷”“无聊”“追购”这三词是本句中难点。“穷”是多义词,有“不得志、不 显贵”义。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走投无路”义,“宜将剩勇追穷寇”,有“处境困难到极点”义,如“人穷则反本”,这里取最后一个解释。“无聊”属古今异义,这里释为“没有依靠”,“追购”是“悬赏捕捉”。

第③句,首先从对句的特点,可确定为“知”为“智”的通假,“聪明”义。然后确定“是”,前一个是动词,“肯定”义,后一个是名词,释为“对的”。这句同样要求对词语的活用情况有所知,才能正确译出。

从全国高考和统计上海考卷可以看出,要想准确理解词语,离不开对课本所学的常用实词的准确记忆,对文言现象的归类总结和对上下文的推测理解。如今年考查的“其”: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今年高考句用第一义。万丈高楼平地起,引导学生把基础打牢,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常见句式,把握规律。

在句式方面,高考说明中,句式不作要求,但并不是说句式就没有用了。事实上,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刻也离不了它,所以了解常见句式要求,把握规律,很有必要。

要能正确判断,分清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等,注意译出句式特点,是判断句就要翻译判断形式,省略句一定要补出省略内容,特别是省略的主语一定要用括号补出。这些都能表现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如④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这一句中有几处省略,第一处翻译时不必补出,第二、三处则必须补上“那蛇”“草木”,否则就不连贯,甚至会产生歧义:“触草木”之后是“蛇”死还是“草木”死?

如⑤“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96年上海会考卷)。

译句:然而(我)自己也没有料想能先进入函谷关破了秦国,能在这里见到将军。(评分标准:本题2分。评分重点落在“意”、“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2002年全国高考句则为宾语前置、判断句、省略句。

三、直译为主,意译相辅

高考文言文的翻译基本是以直译为主,直译讲究原文在译文中字字有着落,译文在原文中字字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与原文一致。

如⑥“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拔剑切而啖之”一句,直译过来就是:“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将猪腿放在上面,拔出剑切来吃”。

如⑦“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句: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要准确、明白地逐字翻译,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是基础,根据语境判断指代词语、多义词、古今同义异义词语的文中意思是要点,推测较陌生词语或无把握词语的文中意思是难点。如2001年卷中“惟恐他将之来”的“它将”,译作“它率领军队”就错了,应译作“其他将领”。

有时一一对应的翻译,并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如⑧“衡下车,治威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传》。直译过来就是:“张衡走下车子,就树立威信”,“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朝廷写信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这种译文,看似明白,实际上很难让人真正明白它到底在说什么。这时就需要意译,也就是根据大意来翻译:“下车”译为“到任”,“视事”译为“任职”或“到任办公”,“乞骸骨”按照今天的说法只能译为“请求退休”。意译,表面上离开了原文字句,可从信息的传递来说,有时却是更实际、更有效的手段。

如⑨“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这里的“文”与“武”相对,译为“和平手段”固然可以,但若译为“以口舌之争”就更透彻明晰;“歃血”本是古人定立盟约的一种形式,但这里与“文”相对,实际指武斗手段,可译为“拼命相争”;“定从”若译为“订立合纵的盟约”字句无误,但若译为“反秦的盟约”就更具体、更明确。这些地方,意译都比直译更有效。

[1] [2]  下一页


觉得文言文翻译浅解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初中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